第164章咱这大孙,真是大明的福星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咱这大孙,真是大明的福星啊!
    老朱这么想还真不是没有理由。
    回想这两年,自己的这个好孙子帮了多少忙?
    朝廷没有钱,自己的乖孙子弄出来雪花盐,让朝廷赚了个盆钵皆满。
    关键是,赚的还都是那些富户的钱。
    这个事儿办的实在是漂亮!
    直到现,在老朱最大的爱好之一,还是每天都要翻一番售盐所得的账本。
    长干里的翻修爆了雷,自己的孙子二话没说就直接给顶上。
    现在长干里的百姓,几乎改头换面,气质跟以前都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以往,长干里的百姓大多从事的是贱业,走到大街上都抬不起头来。
    现在,他们出门,哪个不是昂首挺胸?
    毕竟跟那些其他城区的百姓相比,他们住的是红砖青瓦的新房子。
    整个长干里,被朱寿修的美轮美奂。
    那标准,都快赶得上老朱自己的皇家园林了。
    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对于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上辈子积德才换来的福气,谁还能有什么不满意?
    后来应天府遭了雪灾,也是朱售自己出钱出粮。
    虽然最后出力不讨好,落了一个败家子的名声。
    但从老朱的角度出发,全大明都是自家的产业,肉烂在了锅里,花多花少还不是一个样?
    只要是有这个解决问题的心,那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徽州大灾,朱寿又是出谋划策,还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老朱看着朱寿,越看越是欢喜!
    这个时候,就听朱寿突然说道:“爷爷,您能不能先把手里面的鞋给放下?”
    嗯?
    老朱低头一看,随后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
    紧接着,他心中又生出一股恼羞成怒的感觉。
    “爷爷打孙子,天经地义,你敢不服?”
    此时此刻,老朱已经全然忘记了刚才自己脑子里在想什么。
    爷孙二人,重新坐到了躺椅上。
    老朱忍不住问道:“对了,这梅山有铁矿,你是咋知道的?”
    朱寿笑了笑,含糊其辞道:“之前无意中听到一个游方的道士说的。”
    “你确定?”
    老朱面色凝重起来。
    这种事情,可不是小事。
    如果大张旗鼓,把流民调拨过去,最后却发现那里其实没什么矿,那就完蛋了。
    总不能把那么多人弄过去挖土吧?
    以工代赈,精髓就在于安置了流民的同时,还能够给朝廷创收。
    如果把流民折腾半天,反倒是让朝廷贴钱,那反而得不偿失。
    朱寿的脸色,同样严肃起来:“爷爷,这个我可以保证。”
    梅山铁矿,在后世也是诸夏之地最重要的大型铁矿之一,年产数百万吨铁矿原石。
    按照大明现在的这个开采效率,估计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铁矿也才被挖了一层皮。
    随即,老朱点了点头。
    对于自家的大孙,他自然是百分之百相信。
    哪怕朱寿说天上的太阳是方的,现在老朱也会信。
    没办法,之前太多的事例证明了这个孙子的神奇。
    转而,老朱又开始嘀咕起来。
    “这梅山你是从何人手中购买的?”
    老朱有些好奇地问道。
    这样大的一座铁矿,上交给朝廷。
    老朱凭良心说,不给人家一个富贵与国同休的允诺都有点说不过去。
    现在偏偏被朱寿三万两银子就给买到了。
    这简直是太值了!
    所以,老朱也忍不住有些好奇。
    那个大冤种到底是谁?
    朱寿面露古怪,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是翰林编撰黄子澄黄大人。”
    闻言,老朱不由得愣了愣。
    皇家的产业太多,这些事情老朱自己也没有怎么关注过。
    他之前只是隐约记得,梅山好像给了一个臣子。
    不过,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老朱也没有在意,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现在朱寿提起来黄子澄的名字,老朱立马就想起来了。
    这是当初黄子澄刚刚成为朱允炆的老师的时候,朱标赏赐给他的。
    那个时候黄子澄刚刚当官没多久,在应天府也没什么产业。
    所以,朱标才会给他一块地方。
    那个时候朱标倒是跟老朱随口提了一嘴。
    父子二人,都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兜兜转转,这梅山居然又回到了自己家手里。
    但是,老朱的脸色却没有丝毫的开心,反而阴沉下来。
    “这个混账东西,居然敢坑你?”
    老朱的逻辑是这样的。
    现在,别人不知道梅山有铁矿。
    所以那破地方,最多也就一两百两银子能搞定。
    如果超过这个价,那就是自己的孙子愿意给的,那倒是没啥。
    毕竟,千金难买我愿意嘛……
    但黄子澄之前怂恿朱允炆,图谋朱寿的雪花盐,这件事情老朱记得清清楚楚。
    两人之间有过节,朱寿还愿意跟黄子澄做生意,掏了三万两银子。
    在老朱想来,肯定是黄子澄见朱寿态度坚决,所以才漫天要价。
    好你个黄子澄!
    咱乖孙想方设法,为咱排忧解难,你却背刺一刀,你还是个人吗?
    老朱的脸色极为阴沉,恨不得现在就把黄子澄给噶了。
    朱寿哭笑不得。
    “爷爷,说起来,名义上是花了三万两银子,但实际上我一文钱都没给他。”
    闻言,老朱疑惑不解,问道:“哦?具体说说。”
    紧接着,朱寿将徐增寿卖诗的事情,说给老朱听。
    老朱听完之后,凝神不语,随后不由得笑着摇了摇头。
    徐增寿他当然知道,是那么多小辈之中,老朱比较喜爱的一个。
    要不然,他也不会让徐增寿入宫做自己的带刀侍卫。
    他没有想到,这俩小子,不知不觉居然搞出来这些事情。
    但老朱回头一想,又觉得莫名的爽快。
    老朱出身草根,有一说一,虽然他也清楚只有科举取士,才能治理好国家。
    但他看重的是读书人的能力,而非他们所谓的什么诗词歌赋。
    所谓的文才,在老朱眼中一文不值。
    本来老朱就挺厌烦那些朝臣动不动引经据典,现在自家大孙却和徐增寿一道摆了那群人一道。
    呸!
    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几日之后,朝廷再次发放告示。
    告示上指明,凡是徽州来的流民,都可以去梅山做工赚取收入。
    同时,还呼吁金陵城中的富户,为安置流民出力。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