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b徽州被捕的官员中,有八成的人被押送往应天府。
    这突如其来的剧变,让所有朝臣都是两股战战。
    这种现象,让他们忍不住想起了七年前的胡惟庸案。
    但胡惟庸案大家好歹心里还有些数,知道那些被嘎掉的官员,为什么倒霉。
    可是,这一次老朱出手,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户部吏部虽然是重灾区,但其余四部,也都有涉及。
    关键是,仔细研究就能够发现,这些官员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而且很多洪武十年以前做官的人,都被老朱派人给抓了回来。
    而徽州当地的状况,更是惨烈。
    如果老朱只是抓现在的徽州官员,大家多少还能够理解。
    毕竟遇到大灾,粮仓之中没有粮食,那就是官员失职。
    可是,洪武十年之前在徽州做官的人都倒了霉,这就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老朱没有让人们等待太久。
    又过了几天,老朱便下了一道圣旨。
    在圣旨之中,原本就说话极其直白的老朱,这一次更是破口大骂。
    以前老朱骂官员们,最狠的话也不过是尸位素餐,酒囊饭袋。
    但这一次,他直接在圣旨之中骂娘。
    说徽州上下,十几年来一直都在欺瞒朝廷,中饱私囊。
    朝廷中枢,也有人与其串通。
    十几年下来,当地的官员,几乎形成了一种贪腐的传承。
    欺君之罪这样的大罪,居然成为他们共同保守的秘密!
    随着这道圣旨公布,人们才知道了,徽州这次大灾。
    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
    随着老朱一声令下,应天府的菜市口又开始了排队砍脑袋的盛况。
    等着砍头的人,摩肩接踵,从早砍到晚。
    十多个刽子手足足干了三天,刀都不知道砍坏了多少把,这才结束。
    这一次,老朱杀性大发,一次性嘎掉了三千余人。
    在梅山铁矿做工的惠州流民,甘愿停工不要薪水,也要跑过来看砍头。
    朝廷腥风血雨,百姓们大快人心。
    一阵喧闹之后,日子又恢复了平常。
    这个时候,关于徽州贪腐案的细节,才逐渐流传出来。
    让人们震惊的是,这次查出徽州贪腐,首功并非是户部,而是两个勋贵子弟。
    常宝和常彪!
    当初,将户部尚书茹太素愁得直掉头发的麻烦事,这俩兄弟接手以后,立马就势如破竹。
    可以说,那些官员能够死得这么痛快,这俩兄弟功不可没。
    再然后,关于俩兄弟的事迹,就传入了民间。
    什么天生痴傻,什么遭遇仙人点化,什么两人原本是天上的文曲星降世,只是投胎的时候没选好位置伤到了脑子之类的。
    流言满天飞,偏偏百姓们就爱听这个。
    之前就认识俩兄弟的人,也都跳出来,说自己和常氏兄弟过往二三事。
    一些有经济头脑的,还把这些事情编成段子,卖给酒楼的说书先生,很是赚了不少钱。
    与看热闹的百姓相比,朝堂众臣,就有点人人自危的意思了。
    常宝和常彪兄弟二人是什么德性,只要是有一些年纪的臣子,没有不知道的。
    这俩兄弟是什么文曲星降世?
    呸!
    那立于朝堂上的各个大佬,都有资格做玉皇大帝了。
    常氏兄弟之所以变得如此厉害,是因为他们学了一种了不得的记账方法。
    据说,那种记账方法已经被皇帝收入府藏,交由专人掌握。
    这下子,朝堂众臣,个个都心惊胆战。
    众所周知,老朱生平最恨官员贪腐。
    徽州的那群胆大包天的东西,脖子里的血还没流干净呢。
    这个时候,谁还敢触老朱的霉头?
    但说起来,大明初立,上上下下,都穷啊。
    跟着老朱打天下的那帮子老兄弟,就没有几个善终的。
    虽然他们死了,自然是有取死之道。
    可是,不得不说,老朱不能同富贵的印象,在官员心中已经是深入人心。
    这年头,当官的俸禄不高,别说是前宋了,就连唐朝的俸禄水平都比不上。
    官员们不找点由头捞一点,连一家老小都养活不了。
    这些事情,实际上也没什么人较真。
    同是天涯沦落人,官员何苦为难官员呢。
    在账务上稍稍做点手脚抹平了也就是了。
    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没有人抓着不放。
    但是吧,有些事情,不上称四两轻,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老朱突然得到了那个神奇的记账法,谁知道他会不会有点手痒,想要翻找出几个账本来查一查旧账。
    别的皇帝或许会都懂一张一弛的道理,但老朱是谁啊?
    他从来不会考虑这些。
    兴之所至,嘎几个人头助助兴那是常态!
    那记账方法,连常氏兄弟那俩傻子都能够学会,而且连徽州十几年前的假账都能够查得一清二楚。
    查他们现在的账,不是秃子头上找虱子吗?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氛围,变得无比严肃起来。
    对于害怕麻烦的人来说,处理麻烦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新的麻烦,来转移别人的视线。
    现在大明海晏河清,民间太平,实在是找不到什么事情。
    就在一群官员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的时候。
    有一件大事,突然被爆了出来。
    长干里里长朱寿,盗用李氏的建材秘方,为自己牟利。
    并且,他还用这些东西,收买人心!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所有官员都开始关注朱寿盗窃李善长家中祖传秘技的事情。
    连续几天朝会,都有官员跳出来,叫嚣着要治朱寿的罪。
    按道理来说,朱寿虽然是长干里里长,勉强也算得上是大明的公务员。
    不过,他这个公务员,也就是编外的。
    上班没人给他发钱,反而他还要倒贴钱。
    他唯一被人认可的身份,也就是应天府最大的败家子。
    区区一介商贾,本来不值得朝堂大佬们如此兴奋。
    实在是,这件事情爆出来的太是时候了。
    一群朝臣正想着如何转移老朱的注意力呢,结果这事儿就来了。
    而且,朱寿还没有任何根基,简直就是最好的欺负对象。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