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购粮的事延后再议。”
陈锐心里有个大致的计划,转头看向沈束,“老师,流民这边?”
“还算安稳,给了一批粮米熬粥,没有滋事的。”沈束看上去有些消瘦,但精神的很,“这一批安置在木屋,没有安置在营地。”
周君佑解释道:“营地那边,原先就是按照一千五百人的规模建的,再过半个月,大榭岛新兵就要迁居了。”
“之前是我考虑不周。”陈锐也不讳言,“类似的事,诸位自行做主,事后报备即可。”
下面好些人都有些意外,有的人意外于陈锐如此放权,有的人意外于陈锐这样的上位者会自承错。
但也有人察觉到陈锐的言外之意……类似的事,不包括军中事。
陈锐看向吴泽,“由吴兄领总,老师、周君佑都受你指派,调集人手,包括流民,集中搭建木屋。”
“好。”吴泽点头道:“只需要遮风挡雨即可,无需木材,直接从山上伐树即可,也不需要打地基,两三千青壮,很快就能搭建完。”
“此外,除了挖掘河道之外,其他应募作工的青壮,要缩减粮食用量。”陈锐对吴泽说:“具体缩减多少,要看后面购粮情况而定。”
挖掘河道,这是重体力,不能缩减粮食,其他的工种,相对来说要轻松的多。
想省点粮食,只能在这方面,总不能让护卫军吃不饱吧。
再说了,后面陆续迁居来的家眷、流民,吃个五六成饱就不错了。
流民就不说了,即使是义乌底层民众,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个肚圆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么多人,舟山不可能养着他们。”陈锐沉声道:“皂块作坊、盐田都要扩大规模,猪鸡鸭鹅等牲畜都要多养一些。”
“分出一批人手,去开耕田地。”
“此外邓宝你挑选一批人出来,每日打捞鱼,制作成咸鱼、鱼干……反正咱们不缺盐。”
舟山这么大,虽然开发的比较少,但能耕作的田地还是不少的,而沈家门在元朝时就因为渔港闻名,能打捞起大量的鱼。
“说到底,尽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舟山不养懒人。”
既然决定接纳这么多人,既然要花费大量的银钱和资源,那就要将这么多人的作用实实际际的体现出来。
陈锐一一说完,才看向终于停止拨弄算盘的陈默,“以一万五千人计算,能支撑多久?”
陈默数着手指头,“木材、砖石、条石、粮米采购不能停,铁料、煤炭等杂物暂停,补上秋粮,库存银两勉强能撑到八月份。”
周君佑大大松了口气,“等六月份开始售盐之后,应该就宽裕多了。”
陈默看向吴泽,“按计划应该是八月份完工?”
“差不多。”吴泽点点头。
“若是八月份之后,不再招募数以千计的青壮作工,的确宽裕多了。”陈默解释道:“到那时候,每个月粮米支出大概在两千两银子左右,加上各类其他的支出,能控制在八千两银子之内。”
“当然了,这是指不再招募新兵,同时军械、铁料、煤炭不计算在内的。”
陈锐昨晚也计算过,大致的确是这个数字,其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其实是军费,也就是护卫的月钱,四千多士卒,得差不多五千两银子了。
不过那时候,皂块作坊扩大,大量售盐,再加上陈锐还有其他的计划,收支平衡不算难。
也是难为二叔了,若不是二叔把持账目,斤斤计较,几乎把一文钱劈成两半用,现在的局面还真未必有这模样。
陈默继续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粮食。”
“近两个月采购了不少粮食,但消耗的很多,如今库存只有六千多石米。”
“杭州、嘉兴、湖州几地的粮商虽然多,但这么大批量的购粮,价格肯定会上涨。”
“福建、广东、江西……买倒是能买,但路程远,价格也不低。”
“更何况,如今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大户都捏着粮不肯卖……”
地主阶级啊……陈锐在心里骂了几句,捏着不肯卖,当然是因为现在虽然已经开始青黄不接了,但还没到最关键的时刻。
等到了最关键的时候,那些大户才会放出粮,以此兼并土地……这些家伙的视线,始终还是停留下脚下的土地上。
“不管那么多,先从杭州、嘉兴、松江、苏州购粮。”陈锐断然道:“这方面廉兴贤你与各地皂块铺子的掌柜联系下。”
“好。”廉兴贤应了声,买粮其实是不难的,但关键问题在于地点。
而从苏杭一带购粮其实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这片区域种植了大量的桑树和棉花,苏州丝绸、松江棉布的名声都是遍传海内的。
那些农户本身就是要买粮吃的,所以粮价并不低,短时间内舟山大量购粮,肯定会导致粮价上涨……任何货物,都是越买越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