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科考结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章科考结束(第1/2页)
    国子监会室。
    “策论虽然为论,但也要切实可行,能够实施,方为上论。”
    对于策论改卷的定调,在有人这样说过一句话,剩下的人,基本上都点头认可。
    “就算文章好,若不能实施,或者难以实施,也是空谈。”一人略带强势的补充道。
    “能或不能,并非吾等能够决断。”
    这时,古易新提醒说:“二皇子监科举,凡有优秀文章,皆需与他商榷讨论。”
    首席大学士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会议在正确的轨迹上进行。
    科考名义上,是为皇帝服务的。
    “晋王为人谦逊好学,古师又是其师傅。”见他这样说,有人道,“科举阅卷既然交予吾等,不可毫无主见,需尽到职责,为皇帝网罗真正的人才。”
    “对啊对啊,古师确要多言。”
    接着,便有人附和道:“既食君禄,为解君忧。那些言辞虚浮,自相矛盾,毫无践行价值的文章,也能让君上过目?”
    这篇策论,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因为论调本身就颇为敏感,会出现很多种偏激的言论。
    监考的老师都是世家大族,而考生却是五花八门。
    不可能所有人的言论思想,都能够掌控。
    而且有些人虽为世家子弟,为了文章的深度与思想,也会有些鞭辟入里的论点。
    七人对于定调,逐渐出现了一种趋势。
    古易新感觉到了,某种共识,在集体言论的推动下要形成。
    这时,出身最差的张兆突然开口道:“但既为策论,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趋炎附势之辈,不可推崇。”
    这番话说出口,会室内暂且沉默。
    气氛,微妙不对。
    他说的话相当朴实,就不应该有任何的争议,堪称废话。
    但是,倘若有人真的这样想。
    那这句话,就不是废话了。
    这是,在打某些人的脸。
    那些强调不可实现的策论不可取的人,就是政策实行的阻挠。
    “古师,请赐教。”
    无人发言,张兆遂看向了古易新。
    古易新盘了盘手中的陶壶,缓缓抬起头,决定道:“若非辞赋绝佳,策论内容避重就轻者,不得入举。”
    一句话,直接杀死了无数考生的举人梦。
    沉重而肃穆。
    国家如此,在这个节骨眼上,还不思报国,当自守之贼,何等自私?
    连这种漂亮都不愿意说的人,真要让他当了官还得了。
    基调,如此定下。
    众人点头,没有反驳。
    但有人明显不服,对着张兆睥睨斜视,展露不悦。
    ………
    不能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就完了。
    宋时安在思索中,愈发这样认为。
    为什么?
    你看题目。
    我朝数载无大战事,国库竟无余粮。
    ‘竟’。
    正常题目,如果是不带主观情绪,会用这个竟字吗?
    它会说,我朝数载无大战事,国库却无余粮。
    对吧。
    用这个竟,说明有怒。
    皇帝陛下不开心了。
    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还扯什么,国库无粮,那大家就少吃一点。或者吃粮食的人,就少一点。
    没钱了就少花一点?
    没钱了,就应该赚钱。
    所以这一题的核心就是,没粮了就应该产粮!
    他妈的,不愧是古代,考个试考出了沙头的感觉。
    那我懂了,懂完了啊。
    博览古今,而后集百家之长的宋时安,面对大虞的这般困境,提笔开干。
    《屯田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章科考结束(第2/2页)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农业,国之根基也。
    ……
    完成这一篇策论后,宋策握了握手中的笔,心情十分的忐忑。
    因为在揣摩了考官的心思后,他发现自己,处处桎梏。
    连表达,都变得困难。
    国子监的几位大学生,其中几位都是皇子的师傅,位高权重,作为读书人,没人不认识。
    宋策还见过其中几位,听说首席大学士古易新还抱过小时候的自己……
    他们的心思是怎样的?
    可是,全去顺着他们的心思,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吗?
    咚咚两声,伴随着贡院的钟声,考试结束。
    京吏下来收卷。
    在收完试卷后,考生们起身离开。
    突然的,一位考生站起来的那一刻,一个趔趄,身体突然倒地,晕倒在了地上。
    “送去医馆。”
    主考官十分淡定,直接对着官吏卫士安排,将那人抬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