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迷雾重重(四)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是一枚美制柯尔特手枪子弹的弹壳,对于这种枪,林长枫同样熟悉。该手枪是由大名鼎鼎的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在自己设计的勃朗宁900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的一款新枪,当时主要用于美国 军方。该枪子弹弹头一般为圆头、平底、铅心、被甲结构,弹壳型式为无凸缘、直筒形,用铜制成。
    被擦的发亮的弹壳在光线照射下熠熠生辉。林长枫盯着看了许久,他知道,唐焯仁平时用的也是美制柯尔特手枪,只不过他的手枪弹头是经过自己改装的特制弹头。
    对于那些枪械专家们而言,对自己心爱之物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个性化需要,是他们最乐此不疲的一件事。而在此过程中,因为改进弹头的成本远低于改进发射药和增加装药量,所以,通过在弹头上挖掘子弹的潜力来增加杀伤力,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唐焯仁显然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曾向林长枫展示过自己改装的七种特殊弹药,像噪音弹、窃听弹、液体弹、多头弹、瞬爆弹、空头弹、水银弹等等,每一种弹都有各自特殊的用途,威力巨大。
    对于自己手中的这枚弹壳是不是唐焯仁的,林长枫还不好得出结论,因为从外形看,它与一般的弹壳并无差别,他准备回巡捕房后再细细查验一下。
    把那枚弹壳装进袋子里后,林长枫又沿着弹痕的轨迹走到了街对面离邮筒大约七八十米的地方,这里应该就是唐焯仁的对手所在位置。他又开始像刚才那样,蹲下身子在每个角角落落里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这一次,他又有了新发现。在一处下水道的阴井盖隙缝处,他又发现了一枚子弹头,是德制g8式毛瑟步枪的子弹。
    看着这枚弹壳,林长枫疑窦丛生。他知道,这种型号的毛瑟步枪目前只有大清国的新军才配发。当时为了装备新军,清廷花了不少银子来购买国外的先进武器装备,这其中,毛瑟枪是数量最多的。仅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就购买了g8式毛瑟步枪1万支。而他同样也知道,新军中有不少是革命党人,自己的师父唐焯仁正是参加过新军起义的人。看来,当时现场一定是有人暗中保护师父的。不然,子弹头也不会出现在袭击唐焯仁那一方的所处位置。
    那么,师父中的那一枪,到底又是谁打的呢?是日本人,还是另有其人?
    林长枫脑子飞快地转着,尽管这些问题他现在还不能清晰地理出头绪,但至少今天事发现场第一站的收获还是不小的。他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唐焯仁一定还活着,此刻正藏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养伤。
    回到自己的住所,林长枫单独取出那枚柯尔特手枪子弹的弹壳,他用一根细细长长的小锉刀,伸进弹壳,在弹壳的内壁、底部等处轻轻刮擦着。不一会儿,就有一些比针尖还小的银色屑末掉了下来。
    “是水银弹!”林长枫想起来了,这应该是唐焯仁所制的特殊弹药中的一种。外层为坚质钢壳、内层为黄铜壳,弹头中空、内注水银,弹头尖上刻上十字。这样一来,弹头动能极大,打到钢盔或者防弹背心的钢板上,就算穿不透,光靠强大的动能也足以产生致命杀伤力。但水银的挥发性和溶解性都很强,他刚刚刮擦下来的银色屑末,就是从弹头内挥发出的水银与铜弹壳互溶所生成的汞合金。如此说来,这枚弹壳果真就是唐焯仁本人所用柯尔特手枪的弹壳。
    查验的结果,让林长枫内心颇为振奋,他决定明天再下一城,去唐焯仁所乘坐的邮轮 公司查一查,看看那里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可能是由于昨晚的兴奋,林长枫天还没亮就醒了。出门前,他还是穿上了那身标志性的黑皮风衣,然后走到门口巷子里的一家馄饨摊上,简单吃了顿早餐,就直奔十六铺码头而去。
    一到十六铺码头,天色竟暗了下来,噼噼啪啪下起了雨,雨点大而稀疏,风一阵紧似一阵。可能是来得太早,轮船公司还没开门,林长枫便走到码头前广场上一间小房子的屋檐下躲雨。
    他看见,不远处的江面上,一艘漂亮的外国邮轮鸣着高亢的汽笛声,正在缓缓地靠拢码头前的趸船,接客的人群都向码头前黑色的木栅栏拥去,铁锚落向江底的摩擦声,跳板搁上趸船的轰然声,以及哨子声、叫喊声、欢呼声、吵闹声,营造出喧哗、紧张的气氛。白色船舷上“林肯号”三个字和旗帜上飘扬的星条旗,让林长枫恍若来到了美国。在这艘船的周围还停泊着许多船只,有货船、煤轮、客轮、平底货轮、驳船、帆船等。
    十六铺码头是旗昌轮船公司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唐焯仁所乘坐的“麦哲伦号”邮轮就是这家公司的。昨天下午回来前,林长枫专门路过轮船招商公局,把这家公司的相关信息详细摸了一遍。据说,这家旗昌轮船公司是在洋人在中国成立最早的一家轮船公司。早在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由美国人在香港、上海设立了该公司,主要航行在沪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