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寒砚怀之墨未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章寒砚怀之墨未凉(第1/2页)
    私塾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浸得发亮,两侧的梧桐叶上凝着细碎的霜花,踩上去簌簌作响。
    我踩着自己瘦长的影子走进讲堂时,同窗们的笑声还没散尽,却衬得这书院愈发冷清——院墙斑驳的墙皮几株老梅在角落里瑟缩着,枝头连半朵花苞都没有,只有寒风穿过空旷的庭院,发出呜呜的声响。
    在我眼里,先生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这冷清乱世中守护文脉的先驱,他看学子从不论出身,就已经让我礼敬了。
    两个月以来,我的书案永远摆在最角落,临着漏风的窗棂,上面摞着抄满批注的废纸,砚台里的墨总比别人的淡几分——那是用省下的墨锭掺水调的,在这乱世里,能有墨用已是奢侈。
    窗外的石阶上长满了青苔,雨季后总有些滑,李子玉他们总爱趁我靠窗读书时故意撞我一下,看我踉跄着扶案的狼狈模样;有时趁我不在,把我的破笔扔到院角的泥地里,任寒风吹得笔锋散乱。
    面对这些,我从不是怯懦退让,只是心里清楚,与他们争执便是浪费光阴,我来书院是为了读书,不是为了斗气。
    就像先生说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把力气都攒着,用在笔尖上。
    任庭院里的荒草长得再高,也遮不住案头的书卷微光。
    李老先生讲《诗经》时,讲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听得眼睛发亮,手指在膝头悄悄打转。
    同窗们呼朋引伴去放纸鸢,竹骨糊着华丽的绢布,在冷清的院墙上空飘得老高,我却抱着书退到廊柱后,廊下的石凳凉得刺骨,我把“关关雎鸠”的字句在心里默念三遍,才压下倾羡的念头。
    李子玉回头瞥见我,故意扬声:“晏臣,要不要来帮我们牵线?看你这穷酸样,怕是连纸鸢都没见过吧!”
    我装作没听见,指尖在书页上摩挲着“君子务本”四个字。
    他们的嘲笑像风吹过水面,或许会泛起涟漪,却动摇不了水底的磐石。
    院墙尽头的角门虚掩着,能看见墙外荒芜的田埂,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娘在河边洗衣的手有多冷,那些铜板来得有多难,这些都比闲言碎语重要百倍。
    书院虽冷,却有先生的教诲暖着心;日子虽苦,却有笔墨的温度陪着我。
    那日我刚从说书先生处换了铜板回来,就见自己的笔躺在院角的污泥里,笔锋沾满了黄浆,旁边是被踩烂的野菊。
    “谁干的?”我攥着笔杆问,声音发颤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心疼这支陪我抄了无数书卷的笔。
    张少爷抱着胳膊站在廊下嗤笑:“谁看见你的破笔了?许是被野狗叼走又扔了吧!”
    寒风卷着他的话音,掠过空荡荡的庭院,惊起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过灰瓦屋顶。
    我没再追问,捡回笔杆在衣襟上擦净,蘸着新磨的墨继续写字。
    这种欺凌我早已习惯,与其愤怒争执,不如把字写得更好——这才是对他们最有力的回击。
    暮色爬上书院的飞檐时,夕阳把讲堂的影子拉得老长,我便揣着笔墨往街市跑,途经书院后门的老槐树。
    说书老丈的摊子前挂着我抄的书籍片段,字迹虽不如名家工整,却字字清晰。有次抄到“干将莫邪”的情节起伏处,老丈高兴地多给了两个铜板:“娃娃字里有股劲,比那些花架子强,故事,就得这样带着血气写!”
    我攥着铜板往河边跑,远远看见娘在暮色里捶衣的身影,木槌起落的声响,比任何书声都让我心安。
    夜里的柴房油灯如豆,娘在灶台边缝补衣裳,我就伏在木箱上温书。冻得手指发僵时,就把砚台揣进怀里捂热;耳朵里钻进同窗们白日的嘲笑,就默念先生写的“业精于勤”。
    有次娘摸着我冻裂的指尖落泪,我却笑着举起草纸:“娘你看,先生在‘君子固穷’旁画了红圈呢,说我这字有当朝文人风骨。”
    窗外的风刮得柴门吱呀作响,像在为我们母子的寒夜伴奏。
    这日李子玉又把我的书扔在地上,书页沾了泥污,正好落在讲堂前的青苔上。
    我弯腰去捡时,先生恰好经过,他的棉袍下摆扫过阶前的枯草,沉声道:“晏臣的功课,两个月来次次最优。”他把书捡起来拂去尘土,递还给我,目光扫过那些偷笑的同窗,“晋朝以文立国,诸君当知学问在己,不在衣饰,更不在嬉闹。”
    先生的话像冬日暖阳,不仅照亮了我的书桌,更暖了我隐忍已久的心,连庭院里的寒风似乎都柔和了几分。
    李子玉嘟囔着:“他不过是死读书罢了。”
    先生瞪了他一眼:“能死读书亦是本事,怕的是连书都读不进去!”
    我捧着带泥的书卷,突然觉得那些欺凌的话语,都轻得像风里的尘埃——我的心里装着娘的期盼,装着笔下的墨香,装着抄书换来的铜板,哪里还有空隙装这些闲气。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