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受降城【5K】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无遗!
    不得不承认,步度根确实很了解汉人。
    为了给足魏哲面子,他甚至表示可以在受降城举办盛大的受降仪式。
    只要魏哲承诺双方保持现在的局面,步度根并不介意在众多部落首领的见证下向魏哲屈膝下跪,以示臣服之意!
    可惜,魏哲并不是那些贪图虚名的洛阳公卿。
    河套平原若是真的落入鲜卑人之手,那么秦汉两朝三代近五百年的心血就真的毁于一旦了!
    这样的条件袁绍敢答应,魏哲却不敢,因为他怕遗臭万年。
    唐太宗李世民一辈子都对“渭水之盟”耿耿于怀。
    如果魏哲答应了步度根的条件,这次受降也必然将是他一辈子的心结。
    若不是顾忌“洛水之誓”带来的后果,魏哲甚至想先假意答应受降,而后趁机在受降仪式上来一场釜底抽薪。
    奈何魏哲不仅仅是一个将军,他不能单纯的只考虑一场战争的输赢,同样也需要考虑后续的政治影响。若他真的在草原杀降骗俘,必然会遗祸后世。
    于是乎,魏哲只能以谈判为借口行缓兵之计,开战之前方才撕毁谈判。
    步度根在受降城聚众举兵本想作为筹码威慑汉军,却不想正如魏哲所愿。
    他不怕鲜卑人死战不退,就怕他们逃之夭夭!
    结果发觉被耍的步度根恼羞成怒之下直接大发诸部,扫地为兵,算上亲兄弟扶罗韩的兵马,以及刚刚前来投奔的轲比能残部,还有难楼等人麾下的乌桓骑兵,步度根竟然硬生生凑出了将近十万人。
    而魏哲麾下的胡汉士卒加在一起也才勉强有个三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步度根听轲比能说了魏军有一支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十分厉害,千军辟易,所击无有不破,但他依旧不为所惧。
    用步度根的话来说,便是杀光十万头牛羊都能累死那支重骑,更不用说他麾下的鲜卑儿郎远比牛羊凶猛!
    纵然以十换一,一千重骑也不过就一万骑兵。
    而在步度根看来汉军是三万人还是四万人并没有多少区别。
    结果将近十几万汉胡骑兵就这样在受降城外厮杀起来。
    从某种程度而言,魏哲也算是变相促使了草原各路势力联合起来。
    毕竟受降城外的胡骑东部鲜卑也有中部鲜卑,有鲜卑人也有乌桓人。
    即便他们大多都是残废状态,但表面上看起来倒还真有种草原联盟的感觉。
    因此之故,这次步度根手中的筹码其实相当厉害。
    如果不是因为不战比大战更有利,且风险更低,步度根早就主动开战了。
    魏哲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开战之前便立下车营以守待攻,迟迟没有让玄甲营出击。
    直到傍晚时分,张辽率两万并州屯兵出现在受降城南面,魏哲方才大笑着率领玄甲骑踏破步度根中军,搅乱他的指挥,令战场上的草原联军陷入混乱之中。
    最终在张辽与魏哲的夹击下,草原联军溃不成军,彻底一败涂地。
    实际上这也是具装甲骑最正确的用法。
    即便斩首战术不成功,也可以打乱对方的中枢控制系统。
    毕竟主帅都忙着跑路保命了,哪里还顾得上指挥三军。
    所击必破看似简单,但是攻击不同位置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然而受降城这一战魏军虽然胜了,但魏哲也有算计不到的地方。
    比如丁零人的参战,就在魏哲的意料之外!
    ……
    “丁零”,在史书中有时也会被记载为“丁灵”“狄历”。
    南北朝时期,因其习惯使用高轮车故被称为“高车人”,隋唐时期则归入“铁勒”诸部,如回纥、薛延陀之流。
    相比于赤发碧瞳白种的坚昆人,丁零人的主体则是黄种人。
    说来丁零人的历史,其实比匈奴人还要古老。
    早在商周时期,《山海经·海内经》便又“钉灵之国”的记载,描述其民“膝下有毛,马蹄善走”。
    “钉灵”者,“丁零”同音也。
    并且根据记载,丁零人基本上都在北海(贝加尔湖)周边活动。
    直到秦始皇在位时期丁零人方才被匈奴征服,成为其附属部落。
    比如匈奴单于便曾任命汉朝降将卫律为“丁零王”,管理北海的丁零部落。
    而在匈奴人统治下,丁零人时常遭其掠夺,不少丁零部落甚至被强制迁徙至漠南,世世代代成为匈奴的奴隶。
    可以说正是在匈奴人的干涉下,才有了南丁零的存在。
    所以当汉章帝时汉庭勾连草原各族共击匈奴时,丁零人才会主动助战。
    但是,当鲜卑取代匈奴称霸草原之后丁零人的待遇并没有变的多好。
    尤其是南迁至漠南的南丁零部落,时常与鲜卑时有冲突,多次联合汉军攻击鲜卑人,只是一直收效甚微。
    而这次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