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从琅琊流落荆州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联军。
    同年,长沙太守张羡因不被刘表礼待,心怀怨恨,于是率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叛刘表,刘表遣兵攻围,连年不下。
    ——
    当时的刘表完全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压根不可能还想着向扬州扩张。
    所以诸葛玄这个豫章太守,极大概率是袁术所表举的。
    只是诸葛玄没有成功拿下豫章郡,失去了袁术的信任,这才投奔刘表。
    至于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后来为什么会天各一方,各为其主,也是因为这段经历。
    毕竟《蜀书诸葛亮传》中明确记载“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也就是说诸葛玄受袁术之命赴豫章上任时,诸葛瑾没有跟随前往,只有诸葛亮与诸葛均随同赴任。
    至于诸葛瑾应该是被袁术留为人质,确保诸葛玄在外乖乖听命。
    从袁术过往的行为来看,他确实非常喜欢用这种“任子制度”。
    因而后来袁术覆灭之后,诸葛瑾便顺理成章地归属了孙策麾下。
    比如庐江之战时孙策便“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
    《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中:
    诸葛瑾曾自言“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
    由此可见,诸葛玄投奔荆州之后他在袁术麾下应该直接被雪藏冷落了,甚至不得不沦为乐工鼓吹之类的贱役,很有可能也在被虏的三万余人之中,因此才自称“流隶”,最后被孙策解救。
    这其实也能解释为什么诸葛瑾在东吴出人头地之后,诸葛亮宁可躬耕陇亩,也不肯投奔其兄。个人觉得三国乱世中的种种意外,导致兄弟俩隔阂颇深。
    至于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并未查到他是诸葛玄子嗣的资料,应当是诸葛亮的族弟或者从弟之类的远亲族人。
    所以网上流传的琅琊诸葛氏故意多方下注,个人觉得多少有点武断了。
    乱世人流离,就像现在的弯弯一样,很多时候个人都是身不由己,是被时代浪潮推着走的,除了汝南袁氏那种跨州连郡的天下望族,一般人还真没资格布局天下。
    之所以魏蜀吴都有诸葛家的子弟官居高位,只不过是他们出头了而已。
    若是普通贫民百姓,恐怕少不了各为其主的事情,甚至不免父子相杀,最后稀里糊涂的死在荒野之中。
    甚至即便诸葛亮后来当了丞相,也同样没办法保护所有的亲人。
    比如房陵太守蒯祺明明娶了诸葛亮大姐为妻,是诸葛亮姐夫。
    可是刘备平定汉中后,命孟达攻房陵,蒯祺却为孟达兵所杀,甚至可能连蒯祺的家眷,即诸葛亮的大姐都可能没于乱兵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来孟达之死应该有这部分缘故。
    因为诸葛丞相是人不是神,至少他自己没把自己当神!
    这或许便是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了。
    毕竟他父亲早年便曾经担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梁父县尉”,诸葛亮童年甚至可能都是在“梁父县”渡过的。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炎平曾如此点评:
    “诸葛亮《梁甫吟》之所寄寓,一为士之道,一为相之体。盖士之处世,志在行道,而又不能无禄,故进退出处颇费斟酌,亦甚难处理适当。而牢笼制驭之术,即‘二桃杀三士’之类。士惟淡泊可以免祸,亦惟淡泊可以全节。至于为相,当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故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盖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讽为相之不仁也。此乃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其在乱世,能如此读史并观世,是其器识甚远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不过我觉得,或许丞相只是在单纯的怀念童年时光,思念亡父罢了!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然也!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