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我不急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人人都买得起汽车,很多有钱人也是购买黄包车,然后请人拉车。
    如今三轮黄包车出现,总归是要替代这种私人黄包车的。
    诸闻武指的是顶上加个棚子,车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后排可坐两人,确实应该是有市场的。
    和诸闻武沟通一番,陈光良便离开同昌车行制造厂,这里毕竟只是参股30%,不算他的事业。
    当然这里每年产生的利润,可能是二三十万大洋,他分红下来,也有好几万大洋,积累下来,也是很不少。
    回到《东方日报》,陈光良便执笔开始写文章,准备在报纸上发表。
    《论三轮黄包车的先进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各方面来分析,三轮黄包车应该取代人力黄包车的因素。
    一:人力黄包车夫的生活条件恶劣,平均寿命不到40岁,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普通民众的无奈。
    二:三轮车是华夏人民的独创,将脚踏车与人力车合二为一,车夫由拉车变为骑车,大大减轻了体力消耗。
    三:三轮车相较人力车更为简便、载客舒适,技术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人道主义’。
    四:倘若发生战争,敌国封锁海面,汽油难进入华夏,届时三轮黄包车将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轮车也可以作为运输工具。
    文章写到最后,陈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这是他第一次亲自发表关于‘三轮黄包车’的文章,之前倒是发表了关于‘豆奶’可以增强华夏人体质的文章。
    不一会,恰好黄春荪、张静庐两人联袂走进来,两人是《东方日报》的实质经营者,反倒是陈光良更像是‘大股东’。
    “陈经理,我们在海外的联络已经建立起来,包括伦敦、旧金山、纽约、香港、星岛、菲律宾都建立了联络。”黄春荪汇报道。
    所谓的‘联络’,并不是派记者出去,而是招募当地的华人,再和驻外政府职员,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闻通过越洋电报来传递。
    这样一来,就能比其他购买的方式,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国外。
    《东方日报》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新闻报》已经有这种网络了。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们补上最后一个短板了!”
    他们是补上短板了,但《申报》和《新闻报》确是原地踏步,两家报纸现在13万份都难上;相反,《东方日报》稳居8万份,距离是拉近了。
    接下来,陈光良又询问了印刷厂的事情。
    “印刷厂的发展不错,现在每天替外面的印刷2万张大纸,深得同行的信任。”
    “记得也不要什么东西都印刷,特别是关于切记。”
    他不想惹麻烦,也惹不起!
    “这个我们知道的,已经交代清楚。”
    最后,陈光良将自己的稿子递给张静庐,说道:“替我发表一下,有什么文字不足的地方,可以帮我润色一下。”
    张静庐笑道:“陈经理的文字功底,已经胜过一些大学生了,基本都不用我们润色。”
    话虽如此,但他们编辑部还是会润色的,话是说给陈光良的而已。
    “我才读多少书,还要学习喔!对了,我找找一名法语老师,你们要是有门道,就替我介绍下!”
    “行,这个没问题!”
    法语、日语、粤语,是陈光良下一步的语言选择,估计三五年内能熟练。
    学日语可不是为了当汉奸,而是有备无患,将来好打鬼子。
    陈光良想了一下,将来先去香港,再去奥门,再回香港,这个只是‘家族的迁徙’。他本人可能还会在‘孤岛日期’、‘JF时期’都可以回沪市公干,甚至内地和重庆将来也会回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