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师门传承玉佩,到底传了几代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诸葛正我是临时凑的主考官,与其说是主考,不如说是考场保安。
    诸葛正我只负责监察考场,阅卷由庞太师和华太师负责,李兆廷和冯素贞试卷的单独取出,交给他批阅。
    “这份卷子不错啊!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庞太师,你来看看!”
    华太师递过去一份卷子。
    庞太师认真阅读两遍,发现上面既没有标记,也没有暗示,整篇文章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尽显潇洒才气。
    才华横溢固然是好事,缺点是才气太过外显,文笔太过潇洒,充满年轻热血的少年意气,少了几分稳重。
    这种判断非常正常。
    文无第一。
    阅卷的人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打分不同,有些人喜欢辞藻华丽,有些人喜欢清淡朴素,有些人喜欢用典,有些人喜欢直白,考生为了不犯忌讳,大多会在考试前打听主考官是谁,打听主考官的喜好,免得犯忌讳打低分。
    还有些主考官为了避嫌,发现是自己学生的卷子,稍稍压低评分。
    当然,这种考量有疏漏。
    据说,欧阳修做主考官时,发现一篇文章才华横溢,想到自己的学生曾巩参与此次科考,误以为是曾巩。
    为了避嫌,把评分排在第二,不巧的是,这份卷子其实是苏轼的。
    对文章的评价,很难分出高下。
    主考官的喜恶会极大影响评分。
    庞太师和华太师略一商量,把这份考卷暂时搁置,继续批阅卷子,批阅完所有试卷,再给这份卷子打分。
    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糊名、誊抄之类的防作弊手段,随之而来的则是应对这些手段的技巧,比如提前约定好,在某个部分用某个典故,或者在用某个典故时避讳,或者是某种固定文风。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就算让诸葛正我主持阅卷,也会出现各种意外,不可能绝对公正。
    因此,春闱之后还有殿试。
    皇帝亲自考察。
    皇帝金口玉言,御笔点状元。
    冯素贞和李兆廷的卷子,不会挤下去两个考生,原本刘娥想把卷子混在所有考卷中批阅,李兆廷觉得这会挤占名额,建议让诸葛正我单独阅卷。
    不仅如此,本次科考,赵祯特许增加两个名额,稍稍放松了标准。
    科举之事,自是不能闹着玩。
    知道这件事的只有刘娥、赵祯和诸葛正我,私下里悄悄操作即可。
    庞太师和华太师批阅考卷,诸葛正我批阅李兆廷和冯素贞的卷子,偶尔互相传递看看,比对考生的能力。
    庞太师并未上书劝谏,只当赵祯想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忠诚班底,以李兆廷的出身,很符合这个要求。
    毕竟,李南星当初被流放,就是因为垂帘听政之事,在皇帝看来,这是绝对的大忠臣,肯定要多多嘉奖。
    老套路了。
    当年上书骂刘娥的都被流放,等到赵祯掌权后,把这些人赦免,哪怕明知这是套路,也会感激皇帝仁慈。
    这种事情,庞太师多有支持。
    在辽国密探的刺激下,八贤王即将举行一次选秀大会,庞太师的女儿会入宫为贵妃,庞太师会成为国丈。
    赵祯手中的权力越多,庞太师的地位越稳,只不过,庞太师的闺女儿子遇到包拯,大部分都被刷了声望。
    经过最近两个月的搅闹,庞太师巴不得李兆廷入朝为官,把李兆廷放在眼皮底下盯着,免得李兆廷整天在江湖中厮混搅闹,坏了庞太师的副业。
    华太师对此事也有些了解,他是装糊涂的高手,最擅长装疯卖傻。
    华太师心里盘算,那份潇洒飘逸的考卷很像江湖人的手笔,是不是李兆廷的卷子?皇帝认可阅卷评分吗?
    AJE......
    华太师想多了。
    那份卷子是李寻欢的,还有一份更加轻佻狂妄的,是唐寅的卷子。
    李兆廷最近六年,不是练武就是四处搞事,全无准备,完全裸考,凭借小时候的根基,最多能勉强溜边。
    庞太师问道:“小花,你觉得哪份卷子最好?我没有特别满意的。”
    读书人称呼别人都是表字。
    诸葛正我,表字“小花”,这个表字是他自己取的,他觉得“正我”二字太过古板,正得像是一块黑炭。
    诸葛正我不喜欢黑炭。
    他喜欢花。
    我不能为了一朵阆苑仙葩,慢马加鞭赶路万外,把假期全部耗尽,只求能在花卉凋零后,看到鲜花盛开。
    李寻欢你得意的说过:“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看过一朵迥异凡尘的花卉,那一辈子有白活,睁开眼能看到一朵鲜花,那一天不是坏日子。”
    所以,李寻欢你把端端正正的名字改成大花,听起来非常可恶,为那个看似古板的老人减少了几分童趣。
    李兆廷每每想到那个称呼,都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