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这一段是说明己三、释违经三性难。这一段分成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先看第一科,正式说明三性不离识,我们看讲义。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前面的论文是证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说一切的万法唯独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如果这样的道理能够成立,为什么世尊处处在大乘经典当中,说诸法有三性。这个意思就是说,既然诸法有三性,这个三性怎么是由心识所变现呢?是说这个道理。这个地方就解释了: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事实上佛陀所安立的三性,也是以我们的心识所安立的,不离开我们的心识,是我们的心识的不同性质而安立三性。这以下就正式说明三性的性质,“所以者何?”我们看颂文。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段、“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第一个偈颂是说明遍计所执性。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半个偈颂是说明依他起性,这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说第三段,圆成实性。总共是有三个偈颂来发明三性的一个道理。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我们先看第二段,二十七面,先解释依他起性,再解释遍计所执性,再解释圆成实性,照这样的次第。在二十七面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这个依他起自性,这个“依”这个是依托;这个“他”是众缘,众多的因缘。不过这个地方的众多因缘,在唯识学所强调的主要是心识,主要是心识的作用。但是因为心识的作用有八识,还有它相应的心所,所以也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缘,不是单一的因缘。依托众多的因缘所生起的体性,叫做依他起性。
    我们看注解。“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这个心,“依此心”,这个心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当然这个心如果是清净的,那就是四智菩提了,这个心包括杂染的心识,也包括清净的心识。当然心的活动就带动了心所,以及它的体、相、见分。这个体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个心心所的自体,生起作用的时候变成见相二分,我们前面说过了。这样的一种心心所的自体和它的作用,都由分别的心识的因缘所生,故名依他起性。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我们看什么叫分别?这以下解释分别这两个字,“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这个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这个心法的特色就是有缘虑的功能,它能够去了别一切的境界。“若染若净”,这个染是指的是有漏的心识,八识的心王;这个净是指无漏的四智菩提,都叫做分别,“分别缘所生”。“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复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说,我们由于一念心识的一动,这心识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了。这个心识不动的时候就是一个自证分,那是没有能分别,也没有所分别,这样的对立的。但是你这个明了性一动,见相二分就出现。出现的时候见相二分一接触,又会展转的生起作用,叫展转复生染净的心心所的体和见相二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依他起性主要的就是一个心中的业力,这个时候我们先不讨论我们的分别的功能,就是业力。比如说我们心识,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变现出人的色心诸法——人的果报、人的思想。如果我们这一念心有罪业,有杀盗婬妄的罪业很强,心中的杀盗婬妄的罪业,临命终的时候就变现出恶鬼道的色心诸法,这个色法也丑陋,内心也苦恼不安,就是有鬼的外表和鬼的思想。而这些都是叫依他起性,就是依托我们心中的业力变现。
    当然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有漏的业力和无漏的业力,如果是圣人的心识,那变现就是清净庄严的法界,无漏的法界。所以依他起性,有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