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个名号当中的,你应该相信这件事情。所以这个地方法身的思想就很重要。
这个地方唯识学就很明确的说出来,“大牟尼名法”,佛的那一念心是一个遍满法界的清净法身,佛陀并没有真实的灭度,那个明了的心识没有灭度。佛陀那个明了心识,安住在圆成实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这种境界。
好,我们最后把三十颂的整个要义,用一个偈颂来做一个总持。
甲三、结示劝修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般舟三昧经》——
──释《唯识三十颂》直解竟——
这个偈颂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个教义,第二个部分是一个观行,教观。从诸法的实相来观察,“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这个诸法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就是你现在所受用的这个生命体,色受想行识,你的色身、你的思想——你的了别性。那么这个法是怎么来的呢?是不牢固的,它是一个刹那刹那无常败坏之法。
它是怎么有的呢?“常在于念中”。常在于念中,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从依他起来说,是由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那当然这个「念」,指的是第八识了,当然这个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这一部分,不是我们该破斥的。
第二个「念」是第六意识的情绪,就是我们的名言;我们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那就是遍计执了。
就是说,我们现前所受用的这一期果报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第一刹那去感受它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所变现的一个色受想行识的一个相貌,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活动以后,就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了。我们认为这个五蕴当中是真实的自我,这个法是真实的法。这个时候我们活在自己的遍计执当中,所以「常在于念中」。所以我们要从这样的一个念当中,一个颠倒的念当中要解脱出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就是说从唯识的观法当中,刚开始你要修我空、法空观,修无分别智。就是:遍计本空,这句话很有力量,观察你心中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都毕竟空的。你心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心中会讲很多很多的话出来,那些名言都是毕竟空的,那是戏论的境界。那么你观一切法空,它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一切无想念”,你心中依止颠倒名言所生的,各式各样的想念都消灭掉了。
它这个意思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我们发菩提心以后,接下来最大的根本就是空正见。因为,菩提心的本质是引导我们去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事实上,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明显的有障碍。谁障碍了我们呢?就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名言——我们的情绪。
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安立了一些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个地方对我们去实践菩萨道,产生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刚开始用空性的正见,来调伏心中的名言。一切无想念就是说,它消灭了我们杂染的想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清净的想念。生起是一个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生起各式各样自利利他的想念。
就是我们整个生命大死一番,从过去的无明所安立的这些我相、法相,把它洗掉以后,重新又生起一个清净的想念,这个时候的想念是跟菩提心相应的想念。所以这个地方的“一切无想念”是说,消灭了杂染的想念,而建立了清净的想念,这个就是我们修观的一个方向。
我们这次的唯识学,就跟大家共同学习到这个地方。好,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