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失的时候我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就不能成立。“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如果你说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住在五蕴当中,那么即非五蕴相,那这个我就不是五蕴了,请问你,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外道讲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这个东西不存在。
    在本论当中的修无我观,你先了解什么叫我!你找找看这个东西,你生命里有没有存在,就是你生命里有没有主宰!
    比如说你要找某某法师,你要把法师的相片看清楚,然后你去僧团去看看有没有这个人存在。说修无我观也是这样,你要知道什么叫我?主宰——你看看你生命当中有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后来发觉不存在,无我观就是这样修的!无我观有分别的无我观,先破分别的;俱生的是比较微细的,它是出现在第八识,就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比较微细的,我们刚开始不修这个观,因为这个都是初地以上才修的,从凡夫到初地先破分别的我法二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这个地方是说明种类,有分别起跟俱生的。刚开始是对治分别起的。第三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我执所发动的是烦恼障,障碍我们的涅槃,为什么很多的贪欲、嗔恚、嫉妒、高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我相就会有人相,在整个平等法界当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有对立就有烦恼,是这样子来的。那么有烦恼就障碍我们涅槃的寂静。法执它是一种所知障,它是一种智慧的障碍,障碍我们的菩提智慧,所以:
    我执的过失是——引生烦恼;
    法执的过失是——没有智慧。
    当然这两个过失比较严重的是我执,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断我执。我执是引生烦恼障,所以我们看有些人他有烦恼,你说,哎,我在家的时候就认识你了,你以前烦恼很重,你贪欲也很重,嗔恨也很重,但是你出家以后一下子就调伏了。就是他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有修我空观,有些人他不修我空观,在家居士烦恼很重,他出家以后烦恼也很重,差别只是这个人福报比较大而已,增加一点福报,烦恼依旧。
    为什么?因为他自我意识很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时候,他没办法改变自己,因为他烦恼本身是由自我意识在支持,无明缘行,行缘识,整个十二因缘是由无明带动的,所以他自我意识很坚固,他所有的烦恼都很艰固,很难调伏,很难动摇。
    我们不要说是佛法出世间的功德,你看世间法都是有差别。
    你看秦朝,秦朝当然春秋战国,诸位知道春秋战国在整个中国历史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礼崩乐坏,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经过长久的战乱,将近有八百多年的战乱,春秋战国八百多年,大家都想休息,但秦始皇没有让大家好好的休息,建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老百姓没办法生活,就只好铤而走险,就出来造反。所以到秦始皇往生了以后,到第二世秦二世出现的时候,整个世间大家逐鹿中原,大家各凭本事。
    在整个秦朝末年的叛军当中,有两大势力是值得我们讲,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这个项羽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一个将军的后代;刘邦等于是一个平民,是一个卖草鞋的老百姓。但这两个人性格——两个恒审思量有所不同,怎么知道呢?有一天秦始皇出游,出游的时候项羽看到秦始皇,他说:“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这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你;刘邦他卖草鞋,看到秦始皇之后,他也去凑个热闹,他也看到这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他也讲出一句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所以你看这个人讲话就知道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有不同,项羽这个人的我执比较重,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你。刘邦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身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像你这样,但是谁去做?他没讲。
    所以你看这两个人性格就造成后来的成败。我们看历史上项羽跟刘邦打仗,百分之九十九刘邦都是打败仗,刘邦可以说是整天被项羽打着跑,但是刘邦他有一个好处,他这个人能屈能伸,他包容胸量心很大,所以你看项羽里面的大将,你看韩信,韩信本来是投奔项羽,刘邦的手下不管是文官的参谋或者是武将,都是从项羽那面跑出来。项羽这个人个性刚愎自用,他不听别人的劝谏,我行我素,别人都没办法帮助他。就跑去帮助刘邦,说你这个人是势力弱,但是你能包容我,你能让我有发挥的空间,我就投奔你。
    所以果然到最后刘邦养兵蓄锐,在垓下一战获胜。韩信很厉害,韩信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当初的军队是一比十,项羽有十倍的军队,而且楚军,诸位都知道楚军是骁勇善战的;刘邦是收一些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