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贪嗔痴的欲望来摄受他,他就能够听佛法的教化而因为这样栽培善根,菩萨会采取染污相。他已经跨越了染净的分别,现染污相对他的心没有影响,只有增上、没有影响,这个都不容易跨过去的,所以前面的极难胜地是证得不生不灭,这个地方的菩萨证得不垢不净,他的垢净相的分别消灭了。
    八、不动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这个地方不动:“妙智相续,心不扰动。”这地方当然是证得不增不减,前面是不垢不净。这个地方是说菩萨在无相中做加行,这个无相是空性的真理。那么前面的七地有时候闭关的时候,他的空性会加强,那么要出关的时候,他的空性会减少,所以他的空观因为他的入关跟出关有所增减。但八地菩萨他不管闭关、出关,他的空观是没有差别,所以八地菩萨他做早晚课跟不做早晚课对他是没有差别。他不必要假借外面的加行来增长他的空观,他的空观是任运的现前,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动静一如。所以在他的心里已经是真正的证得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最容易证得的,生灭相的执取、染净相的执取、增减相的执取,这个都是从五、六、七地、八地,慢慢的破坏。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这个善慧地,“具无碍智,说法自在。”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演说佛法自在,而且他能够断除利他中的一种懈怠。八地菩萨他有时候对说法会有所懈怠,那么这个地方他是乐说无碍,他能够白天到晚上一直说法,内心当中不生疲厌,在利他当中没有疲厌之心,这个是非常不容易。证得智自在,他的智慧辩才都不可思议。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法云地是:“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他的心含摄无量无边的十波罗蜜的功德,所以他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完全得大自在。不管是观察众生的根机,不管是摄受无量的法义,不管是上求下化,都得大自在。所以他得到业自在,他的身口意不管上求下化,都能够大自在,他已经即将要成佛了。法云地下面就是佛地。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初地:当然初地是转凡成圣。
    第二个、五地:一至四其实这个菩萨还是偏重在自利的成分多,成就戒定慧,成就自利的功德。五地以上就是在修利他的功德。从利他当中去调伏自己的生灭相、染净相、增减相的执取。
    第三个、八地:到八地又是一个关键,八地以后,他的功德就任运的成就了。菩萨不管他是精进、懈怠,他的功德是一直一直在进步,没有所谓的用功不用功的差别,他是无功用行现前。所以初地、五地、八地这三个是重点。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讲到十地的菩萨,简单的说这十地的菩萨,他在自利方面跟利他方面,“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好,我们看第五的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究竟位就是成佛。我们在学佛的时候总是想:学佛,那么什么是佛的境界?佛的内心跟我们有什么差别?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说: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佛的体性跟作用,先看他的体性,佛的体性有两个:第一个是无漏,他内心当中有大涅槃的功德,所以他没有这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漏;其次他是不思议善常,不思议善常是讲到他菩提的功德——大菩提,他的善法是常,常就是相续不断的生起,不过这个地方的善是偏重在智慧,后面讲到四智菩提。就是佛的内心当中依止的功德有两个:一个是涅槃,一个菩提。
    这样子功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有安乐的功德,他能够自己安乐,也能够安乐有情;第二个解脱,他能够解脱两种生死,简单的说就叫做“法”,这个法就是清净法身,大牟尼名法。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后面的注解,大家可以自己看,很容易清楚。我们提出两点来说明就够了:
    一、无漏
    这个漏,我们把佛的心,从一个有漏无漏的差别做一个说明。
    大乘小乘讲到八相成道的时候,对佛的心有漏无漏有点争议。小乘的学者是认为佛陀他一出生的时候是有漏的,怎么知道呢?他还会娶妻生子,所以他当然有烦恼,要不然他怎么能够娶妻生子呢?他什么时候开始无漏呢?他要到出家成道以后,才正式的无漏——小乘的学者是这个看法。
    但大乘的佛法是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佛陀是示现,说佛陀是早就成佛了,他怎么可能有漏?久远劫成佛,他是依止他的愿力而做的一个示现。就是说佛陀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无漏。所以小乘的学者他比较用行为本身来判断漏不漏,那么大乘本身是依止内心,佛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