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上树摘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三娘既不认得裴家人,也不认得杜甫,她过完乞巧节便得每天被她叔骑马带着去蹭课。
    接下来几日,郭家乔迁的热闹便传了出去,说来的客人大多带了当贺礼,约莫都是郭家那位小才女邀来的。小小年纪便能得那么多人青眼,着实叫人艳羡至极!
    不过这件事引起的议论很快降了下去,因为初十这天薛王李业病故了。
    自从薛王李业病倒以后,李隆基也十分忧愁,头发都白了不少,前些天更是直接从梦中惊醒,表示梦中梦到个能治好弟弟的厉害药方,极遗憾醒来后没记住。
    本来这几天薛王李业从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转醒,李隆基还高兴不已地听了许多人的恭维,说是皇家兄弟情义感天动地,连老天都为薛王赐下神方。
    没想到居然是回光返照,薛王李业终归还是病故了。
    这事儿本来与三娘没什么关系,但她与李俨他们一起读,李俨他们因为这事儿停课了,她也没课可上。
    不知是不是出于修饰皇家脸面的心理(因为前面李唐宗室闹得有点难,时不时就闹出点有违人伦的事),李隆基十分注重宣扬自己和几个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早前李隆基已经把病故的岐王追封为惠文太子、申王追封为惠庄太子,如今五王宅中同舟共济过的兄弟又少了一个,他自然又把命朝臣商定薛王的追封。
    朝臣们讨论了一番,最后定下个"惠宣太子"。
    到这里,李隆基已经拥有三个已故的"太子"兄弟了,自是越发珍惜硕果仅存的宁王李宪与同母妹妹玉真公主。
    着长兄与妹妹,李隆基伤怀地慨叹:"只剩我们三个了"
    其实要算李唐宗室的话,人还是挺多的。由于宗室的爵位是一代代削减的,只有嗣子能够继承王位,其他的只能运气或者皇帝心情,一般隔了三代就没什么爵位在身,全凭他们自己奋斗了。
    顶多是李唐宗室的出身让皇帝对他们多了几分亲切感。
    像当今宰相李林甫以及目前管着洛阳这边的河南尹李适之,那都算得上是李唐宗亲来着。
    李隆基要表现自己的哀思,上至勋贵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哪都没人敢在这段时间大摆宴席,洛阳城一下子清静下来。
    王维在洛阳城中与朋相聚数日,寻机给张九龄献了首诗,便没再继续逗留,悄无声息地回嵩山去了。
    张九龄近来一方面要顾着惠宣太子的葬仪,一方面又得和李适之商讨河南这边的屯田事宜,忙得可谓是脚不沾地。等诸事都尘埃落定,他终于闲了下来,挑拣出文人墨客通过各种方式递给他的诗文翻起来。
    作为当朝宰相,每天都有雪花似的干谒诗文送入他的府邸,能呈到他面前的大多是府中幕客挑选过的。
    比如这日摆在最前头的就是王维的诗作。
    王维才华高妙,姿仪出众,早前也不过是犯了些许忌讳,不算什么大错。这些年他虽然闲居洛阳或长安两地,但当初却确实在济州老老实实干了几年,也算是有在地方上历练的经验
    张九龄出身不显,手头没多少自己人,到这么个好苗子也想拉一把。
    张九龄记下此人姓名,准备等年底就把名字递上去。
    李林甫与他不算善,他想提拔人还是得找个好时机,不能让李林甫逮着机会给他上眼药。
    朝中这些纷纷扰扰,三娘并不知情。她每日读过,就去认识左邻右里。
    大唐各坊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高楼林立,本坊便有卖饼的、卖肉的、卖果脯的,足不出坊便能满足所有生活需求。
    三娘溜达到别人铺子里,别人邀她尝点果脯,她就尝了下,尝完还给别人提意见。关键是她敢说,店家还真敢听,自己也拿起块,边琢磨三娘的话边吃,越吃越觉得三娘说得对,当即给三娘送了一大包果脯,比她脸蛋儿还大包。
    遇到家卖羯鼓的,三娘又进去转悠一圈,目不转睛地人家做鼓杖。
    "你也喜欢羯鼓?"做鼓的人抬头问她。
    "喜欢!"三娘连连点头,"我每天都要练的。"
    随着小伙伴们送她的东西越来越多,她每天要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特别忙!不过因为都是她很喜欢的宝贝,所以她每天都玩得津津有味,从来不觉得累。
    卖鼓的人说道:"那你鼓杖坏了,可以来找我做。"
    三娘听说圣人练鼓,打断了许多鼓杖,她想到练到现在都没练坏半根,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