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华夏第一天才学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懂就问,《平面国》看完了。完全不像是一个高中生能写出来的作品。类似的科普还有吗?”
    逼乎和豆瓣上面都出现了类似的提问。
    是的,顾陆本就是处于T2梯队的讨论度,再加上还有余心姚推波助澜。
    那效果绝对不是一加一可以形容,绝对是一减一,变成T0梯队的热度。
    直接把以前没什么人关注的科普带来了很多关注。
    《和平面国差不多的两三本科普作品》《光论科普的话“平面国”只能排第三,榜首和第二是……》《二十一世纪科普排名》等等帖子。
    归根结底,是热度的扩散了,不单单是让自己飞升。
    《平面国》面世一周,销量就非常夸张的就来到46万。
    如此夸张的销量,当下只有青春疼痛文学有一战之力。
    关键是……青春疼痛,销量就那么一波。比如首月五十万,一年破百万,实际上半年后书籍的销量基本就是停滞的。
    但《平面国》经得起推敲和研究,看起来后劲十足!
    当然未来的事也只能预测,说个当前能确定的。初中推荐书目和新作上市,连带《小王子》销量也上升。小王子的后劲是相当的可以。
    “本来以为《小王子》是顾陆的巅峰之作,没想到。”
    “小王子之后的新作是冰菓,看上去确实下滑趋势明显。不过,你仔细看他中间的短篇作品,《乡村教师》《带上她的眼睛》等等,水平依旧。”
    “顾陆的科幻水平极高,即便是小小年龄,对社会观察也极为深刻。能写出平面国不奇怪。”
    “是不奇怪,只是让人惊叹。当下说顾陆是一线作家应该没人反对了。”
    窃窃私语讨论的是《人民文学》编辑部。
    老树和小森两人在聊天,他们都是责编。环境和周围人决定了,编辑休息时,基本都在聊书。
    包括网站编辑聚餐时也差不多,都是聊书。只不过前者是实体书,后者是网络。
    “诶,那边。”聊着,老树突然说。
    小森往左边看去,另一个责编刘勇来了。来得巧,刘勇不正是顾陆的责编吗?
    “刘勇,你有和顾陆聊天吗?”小森叫住。
    都一起上班三四年了,即便私下没什么交情,相互之间也很熟悉了。
    “不怎么聊。”刘勇摇头,“小顾老师他平时比较忙,即便发消息,也是晚上才有时间回复。”
    “忙什么?”老树这话刚问出来,自己就尴尬的笑了,顾陆是学生,肯定忙着上学啊。
    “《聊斋新义》还有吗?”老树为缓解自己尴尬,换个话题,“六篇内容,根本就不够。”
    “有的六月刊,还有聊斋新义。”刘勇皱着眉爆料,“不过我听小顾老师说,这個系列只写了十三篇。”
    “十三篇,那就只剩下六篇了?”老树身为编辑,很快意识到另一件事,“一篇几千字来算,十三篇凑不成一本书啊。”
    “除非是口袋书。”小森补充。
    “是啊。”这就是刘勇皱眉的原因,“口袋书现在不流行了。”
    也就是说,聊斋新义系列难以出书。这么好的作品,不出书?编辑们都感觉浪费。
    “往好处想,顾陆又不是不写其他纯文学的短篇了。”小森说,“和其他短篇一起出就行。”
    “有道理。”刘勇心中担心还是未消散。
    因为顾陆在通俗方面太成功了,并且是很能上台面的成功。
    就《平面国》,科普,多半会成为不少省市读书计划的优选。
    “如果顾陆来京城,你接待的话,一定要喊上我。”老树说了关键的事,“我真想见见他。”
    “哦?贾平凹、阿来等作者你都见过,还好奇小顾老师?”刘勇说。
    刘勇话语有点颠倒,但很正常交谈之中,话语中出现言不达意是很正常的事。他要表述的大概是,你见过大明星了,还对小明星感兴趣?
    这个小明星的小,一方面是作者年龄。另一方面顾陆在文学上的地位,暂时确实没办法和上述两位相比。
    “不一样。我想看看华夏第一天才学生,到底是什么样。”老树说。
    前面说过,《人民文学》责编的文学素养,普遍高于其他杂志编辑部。
    连老树、小森他们的态度都这样,其他出版行业的人更加如此。
    看不见的地方,顾陆人气飙升!
    等等,看不见的人气不太准确。应该叫“声望”,这玩意也不知道如何测量,但确实存在。
    从雾都天才到华夏第一天才学生。
    中间就是隔了一本书。
    而这称呼第一个开始使用的,还是官媒。
    来自于青年网的新闻《带你走进华夏第一天才学生》
    青年网是共青团子组办的网站,对共青团子来说,顾陆可是自己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