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幕府班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力,也不会在长安丶洛阳徘徊十年,不去参加科举。
    岑参不在意士人们的调笑。
    不久后,朝廷张榜。
    此次科举进士二十九人。岑参排名第二。
    状元是一个叫做赵岳的人。
    岑参甚至来不及与同科把酒曲江,畅饮杏园。
    确定身份后,立刻走马前往陇右。
    ……
    华阴郡。
    一名叫做杨绾的青年,放下书籍,满脸忧虑。
    杨绾虽然出自弘农杨氏原武房,但和很大一部分士族一样,自幼贫寒,边耕种边读书。他很早就以聪慧多识,孝顺父母而闻名。
    「二郎被陇右的李将军邀请为行军司马,你有没有决心前往!」
    杨绾的叔父向他问道。
    「我是想去报答李将军的赏识,但自父亲去世,家中贫寒,怕离开后母亲无依。」
    杨绾一直难下决心。
    他们弘农杨氏从汉代传承至今,已一千多年,哪怕诸脉再穷困潦倒,也不失孝义。
    「这也是叔父我来此的原因!我们亲邻为你凑足路上盘缠,也为你买了马匹。你母亲我也会照看。我们读书人不应该在家以耕田种地为生,叔父无才,迫不得已如此。男儿志在四方,当如鸿鹄一样高飞,像我们先祖杨敞丶杨震那样,光耀门楣,延续我们这一脉。」
    「去吧,不要有什麽牵挂了。」
    杨绾的叔父将一袋盘缠交给他,并指着门外的一匹马说道。
    「叔父……」
    杨绾落泪,跪在叔父面前一拜。发他誓有朝一日功名富贵,一定报答叔父与亲邻们。
    杨绾叔父抚摸他的后背,此时无声胜有声。
    ……
    丰安县。
    刘晏也收到李瑄的信件。
    主事判官,比小小的丰安令好太多了。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选择去陇右才是上选。
    他与李瑄熟识,李瑄风采无双,一直让他记忆犹新。
    陇右节度副使丶知节度事的李瑄亲自书信,刘晏不能不给面子。
    现在丰安县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呆在丰安县也不过是等待下一次调任而已。
    思考一天后,刘晏就以此向朝廷辞职,待新任县令赴任,他就离开丰安县。
    刘晏离开的那一天,百姓们为他刻碑记功,之前徐建鱼肉丰安,而刘晏却宽待百姓,抑制豪强。
    他从来不督导赋税,但百姓的赋税没有违期的。可见他治县有方。
    ……
    太原。
    「为父真是感慨不已啊!我只是太原府籍籍无名的少尉,竟然被陇右李将军推荐为都虞候。」
    一间房屋内,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在为一名壮汉洗脚,非常细致有耐心。
    这名壮汉就是车神塞,少年是车神塞的儿子车光倩。
    他们是典故「囊萤映雪」其中一个主人公车胤的后代。
    车神塞在灯烛下又看一遍信件,连陇右节度使的印章都在上面,这绝不是开玩笑的信件。
    都虞候,可是节度使的亲信武官,判军中刑罚,前途不可限量。
    如朔方都虞候李光弼,已经被王忠嗣提拔为右厢兵马使。
    「阿爷,是那个擒拿双可汗,上马陷阵,下马赋诗的李将军吗?」
    车光倩浑身一激灵,向车神塞问道。
    朔方的粮食就是从太原运送过去的,他早就听过那种令人血脉喷张的故事。
    「不错。就是这位闻名天下的李将军,他以十七岁之龄,拜为上将!」
    车神塞也无比向往。虽然有传闻李瑄残暴如酷吏的消息,但那都是文人的无病呻吟。将领们无不佩服李瑄。
    因为李瑄年轻,现在人们都拿李瑄和霍去病做比较。
    「阿爷您名动陇地,武功高强,兴许是李将军听说您的事迹,所以才要召您入府。」
    车光倩很聪慧,他联想到这点。
    他们一家曾经住在陇西,那里汉丶胡杂居,经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斗。
    在六年前,车神塞在街上看到两名胡人在殴打一名汉人。
    身为汉人的车神塞非常愤怒,他冲过去三拳两脚就把那两名胡人打死。
    那两名胡人有部落在汉地,车神塞为躲避追杀,不得已带着全家逃到武功。
    随后,车神塞又在他父亲车仙政的举荐下,到太原当一个小武官。
    「兴许如此!我成为陇右都虞候后,那个胡人部落就不敢再报复我,我们一家也可以回家乡。真是荣幸啊!倩儿将来一定要报答李将军的恩遇!」
    车神塞也觉得唯有这样的解释。
    幸好他来太原后,一身武力未曾荒废。他感觉自己焕发第二春,如果有可能他会请求李将军让他上阵杀敌。
    别看车光倩已经十二岁,但车神塞也才三十岁出头而已。
    「等孩儿长大,也从军陇右,与阿爷一起。」
    车光倩不仅为车神塞洗脚,还为车神塞捶腿捏背,以尽孝心。
    其实车光倩刚来太原没多久,他十岁那年,独自一人从武功县徒步到太原,跋涉千里看望父亲。
    他到太原后,白天习文练武,晚上侍奉父亲,无微不至。
    这种孝心,让太原府的官吏丶将领都很称赞。
    ……
    高适与李白丶杜甫,一起去王屋山拜访司马承祯,寻找求仙之法。
    但他们不知道司马承祯已羽化登仙九年,白跑一趟。
    这哥三个也就杜甫自我反省「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知道这是无法成真的事情。
    李白长安失意后,对道家更热衷,所以杜甫这个「奉儒守官」的人,才会与他们一起疯。
    送信的人找不到高适,只能将信放在高适经常去陈留城中。
    在李白与杜甫继续东进的时候,高适刚好在陈留收到这封信件。
    高适对军中又爱又恨,开元中后期,他在幽州军中待过一段时间,张守珪隐瞒败绩,诸军贪污腐败,让立志立功的高适看清现实。
    离开军中,他立刻写下不朽的《燕歌行》讽刺,几乎映射了当今边军中的普遍现象,如贪功丶欺凌丶腐败丶享受酒色丶隐瞒战败。
    「陇右军应和幽州军不一样,李将军能惩治豪强,为民除恶。绝对不是纵兵为祸的人。承蒙亲邀,许下重职,我这就前去。」
    高适刚和李白杜甫分别。
    李白说长安权贵中,李瑄是少有对他以礼相待,且笑谈幽默之人。
    纵然对军队失望过,但高适从未放下对从军的期待。
    正如他年轻时所作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科举不第,能被李将军赏识,让高适激动不已。
    他向陈留令郑砚告别,另外还带着南霁云的家书。
    他策马西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写一首诗,表达他的意气风发。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