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游行,与李隆基论开元宰相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姚崇除了善于治吏,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李瑄问李隆基道。
    「姚崇年过六旬时,还能在骊山跃马弯弓,宛若少年。若姚崇在,贼不足以灭也!」
    李隆基模棱两可地回答李瑄。
    他口中的「贼」可以是安禄山,也可以是李瑄。
    「姑且如此吧!时人都以宋璟和姚崇并列,他清廉强干,像魏徵一样犯颜直谏,使吏治更清明,他有没有灭贼能力?」
    李瑄笑了笑,又以姚崇引出宋璟。
    救时宰相,有脚阳春。辉煌的开元盛世,姚宋是永远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组合。
    尽管姚宋一个在首席宰相三年,一个在首席宰相四年,在漫长的开元盛世中不算什麽,但高楼大厦的基础,都是二人主持下打造。
    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
    按理说,李隆基追忆姚崇的时候,一定会欣赏宋璟,但李隆基轻哼一声:「宋璟只是一个沽名卖直之人,哪里比得上姚崇?」
    「卢怀慎和源乾耀有什麽样的功绩?」
    李瑄知道李隆基一向看宋璟不爽。
    这种犯颜直谏的谏臣确实让人如鲠在喉。
    当遮羞布被撕扯下来,怎麽会令人讨喜呢?
    事实上,宋璟即便罢相的时候,李隆基也对宋璟极为信任。
    在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宋璟为长安留守。
    在出发前,李隆基认为宋璟是三朝元老,肱骨耳目,虚心向宋璟请教谏言。
    宋璟一一直言相告,言多意深,语重心长。
    李隆基对这种谏言深受感触,将宋璟的「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执政上的失败,让李隆基早已忘记这样的「座右铭」。
    曾经李隆基仰慕「张九龄风度」,将李瑄视为那样的宰相。
    现在他一定觉得同样犯颜直谏的张九龄不讨喜。
    因为张九龄曾直谏杀死安禄山,言其必反。
    李隆基没有这麽做,他会像骂宋璟「沽名卖直」一样,骂张九龄。
    「卢怀慎的源乾耀,最多算是萧规曹随的宰相。」
    李隆基对卢怀慎丶源乾耀两个宰相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两为宰相没有姚崇丶宋璟那样统领的大局,但自身严于律己,能推行姚宋的规矩。
    李瑄又问李隆基对苏頲丶张嘉贞的评价,李隆基对苏頲很可惜。
    但李隆基对张嘉贞印象很不好。
    因为张嘉贞勾起李隆基不美好的回忆,他拜相之前非常恪尽职守,当了首席宰相却玩弄权术。
    「再度拜张说为相,圣人是不是看重他一代文宗的身份,觉得这是盛世的宰相?」
    李瑄隐晦地说李隆基拜张说为相是为妆点盛世,粉饰太平。
    宰相张说和宰相苏頲号称「燕赵大手笔」,是文坛泰斗。
    李隆基最喜欢在盛世的时候,抬这样的大臣到最高位置上。
    「朕说过,张说不次于姚崇。他用十几骑,就能平定一场胡人叛乱。他比你想像中的厉害多了。」
    李隆基最推崇的就是张说,不仅在张说死后亲自为张说撰写神道碑文,还把自己女儿许配给张说的儿子张垍。
    姚崇丶宋璟的儿子不得善终,唯有张说的儿子坚挺。
    张垍丶张均兄弟二人,跟李林甫对着干,跟杨国忠对着干,现依旧活得好好的。
    「张说有大治能力,有果决的军事才能……」
    其他李瑄不过多评价。
    张说的政策如雷贯耳。
    开元十一年拜相以来,辅助李隆基创立丽正书院,任为修书使。
    丽正书院,笼络贤才,是古往今来第一所官办书院,意义众大。
    十二年,张说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十三年,提议泰山封禅。
    这些「政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的瑕疵就是张说贪污受贿,任人唯亲。借泰山封禅,给自己女婿官升三级,硬生生的把岳父变为「泰山」。
    不像现在,在开元前中期,贪污受贿是非常大的罪责。下属贪污,牵连上官。宰相都会因为家属贪污而罢相。
    随后,李瑄又与李隆基谈论其他开元宰相。
    李隆基也放开了,说起来绘声绘色,那眉目一挑,使旁人看到神采。
    说到萧嵩,李隆基骂其虚有其表。
    说道宇文融,李隆基大骂贪官污吏,像蠹虫一样坑坏他的江山。
    说的韩休,李隆基言「只可拾遗补缺,宰相难任」,意思是韩休当一个谏臣合格,无宰相之才。
    提到王晙丶杜暹丶李元紘丶裴光庭的时候,李隆基的面色好不少。
    当李隆基准备夸赞一下让他比较省心的裴耀卿时,忽然想到裴耀卿是李瑄妻子的祖父,脸瞬间拉下。
    果然,李隆基不再追忆九龄风度,在潜意识里,他不想承担这份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