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宝变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了吗?」
    李林甫质问李瑄。
    「敢问右相,如果按照理想状态下,常平新法能否利国利民?」
    李瑄反过来询问李林甫。
    这个老贼排除异己,杀诸道太守的时候可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全是莫须有的罪名,现在却冠冕堂皇起来。
    「可以。」
    关于这一点,李林甫无从反驳。
    因为常平新法的出发点,让李林甫无法强行否认,只能从其他方面否决。
    「如此,右相怎麽会认为这是小罪呢?破坏这样的国之大策,就应该处以极刑,以警示天下官吏。更何况,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李瑄严肃地说道,声音就如这寒冬一样冰冷。
    「话虽如此。官吏欺上瞒下,朝堂无法绝对杜绝。监察御史也不可能走遍郡县。」
    李林甫坚持自己的观点。
    「启奏陛下,臣觉得应该在诸郡县建立常平新军。」
    「常平新军的主要职责,是调查借粮不归还的百姓,以免地方官吏行过激之事。同时,常平新军可监视地方官吏,举报那些欺瞒陛下,与豪强勾结的官吏。」
    李瑄趁机将组建常平新军的事情说出。
    「常平新法,本就有亏损的风险。组建一支常平新军,不知要花费多少钱粮,意义何在呢?」
    李林甫抓住这一点,对李瑄的常平新军质疑。
    「陛下,臣认为当裁去一批郡兵丶县卒,让他们回归农田。臣发现缉拿盗贼,郡兵县卒就算缺少一半也足够!更何况关键时刻,常平新军还可以帮助郡县。」
    李瑄当然有自己的方法。
    少一些郡兵县卒,招募常平新军。
    李瑄在临海的时候,就知道郡兵几乎沦为废物。
    这种郡兵的设立,没有一点意义。出现叛乱的时候,难道还指望这些郡兵吗?
    「常平新军的设立,非常不错。由李相筹备常平新军,届时将道丶郡丶县设立常平新军的数量告知朕即可。」
    李隆基接着李瑄的话发声,无一不显露对李瑄的支持。
    而常平新军由朝廷直接控制,可以避免许多危害。
    「遵旨!」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领命。
    「陛下,常平新法不适合在此时颁布,请您三思。」
    李林甫还在努力。
    倒不是真正想劝服李隆基,他是想让文武百官看到他的态度。
    他坚定地去对抗李瑄,一定有不少官吏来投靠他。
    不要说朝堂上的官吏,就是王公丶公主驸马丶杨氏,也会因常平新法而受到损失。
    「利国的良策,总是要试验一番。右相的说辞,不足以证明常平新法的坏处。李相胸怀天下,这才是宰相的风度!」
    李隆基沉声向李林甫说道。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
    李瑄早就向李隆基说过常平新法的危害,李隆基当然不会买李林甫的帐。
    谁阻止实施新法,李隆基就认为是谁想阻碍他成为千古圣君。
    李林甫心中一跳,他能听出圣人很生气,他也没想到圣人会这麽坚定地实施常平新法,李瑄为圣人灌了迷魂汤了吗?
    「左相,你如何看待常平新法?如果有异议,请说出不好的地方。」
    李隆基又看向裴宽。
    这是在逼着裴宽站队。
    常平新法不好?
    哪里不好,可以说出来?
    裴宽心中郁闷,他想说的,李林甫已经说了,但都被李瑄辩驳了。
    他总不能说「常平新法阻碍了豪强大族土地兼并」?
    谁敢说这句话,谁就会遗臭万年。
    裴宽深思熟虑后,他发现李瑄真的很精明,环环相扣。
    有常平新军为常平新法保驾护航!
    他最担心的就是豪强大族在李瑄的威压下,忍无可忍,聚众谋反。
    或者以此威逼,行进的更激烈。
    「臣认为可以试试!」
    裴宽无奈地答覆。
    给不出反驳的理由,而强行反驳。李隆基真有可能罢相!
    「左相也有宰相的眼光啊!」
    李隆基夸赞裴宽,然后不等李林甫同意,就道:「已经有两位宰相同意新法,朕觉得新法可执行。反对常平新法,又说不出理由的,都是别有用心!」
    常平新法,是为扼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李隆基当然清楚。
    他以为以他的威势,豪强大族会让利给百姓,这样大家皆大欢喜。
    这也是李隆基全心全力支持李瑄的原因。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李隆基自己都无法放弃奢靡的生活。
    怎麽能指望豪强大族将利益吐出来呢?
    真正的变革,必然是腥风血雨。
    朝臣们面面相觑,他们看着在大殿中央的李瑄,一副随时辩论的模样。
    谁都知道李瑄能说会道,害怕上去以后自取其辱。
    李林甫拱手退下,似乎屈服。
    他现在只需要等待大臣们到他府中,然后抓李瑄的破绽。
    作为一名老辣的宰相,他知道常平新法想在全国实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灾祸」,哪怕有常平新军保驾护航。
    他要将等李瑄身败名裂,将李瑄逐出长安。
    朝会结束,常平新法,在李隆基的全力支持下,勉勉强强得以推行。
    但推行的过程,却是极为困难。
    下朝以后,文武百官各怀心思。
    有的未离开朝堂,他们驻足在朝堂之外,似乎雪越下越大了。
    这是什麽的徵兆呢?
    本来因李瑄拜相而震
    现在因常平新法而惊。
    可以想像常平新法昭告天下的那一刻,必然会地动山摇。
    下朝以后,李瑄第一次步入「中书门下堂」,也就是俗称的「政事堂」。
    这是宰相和皇帝讨论军机的地方。
    华清宫的政事堂在朝堂的后方。
    李隆基没什麽说的,他让李林甫和裴宽,处理两省之事和国家大事以外,必须为李瑄的新法行便利。
    李林甫和裴宽只能点头。
    李隆基没有在中书门下堂久待,一刻钟后,就回华清宫的内宫。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