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满意足。
    他有没有「太上皇」的尊称都一样,谁还敢因此不尊敬他?
    「我欲同封父亲和圣人为太上皇,自然可称父皇。」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
    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李适之还想说什麽,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
    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
    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
    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
    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
    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
    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
    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
    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
    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
    太极宫,太极殿前。
    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
    外国使节,毕恭毕敬。
    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
    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
    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
    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
    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
    辰时三刻。
    「陛下至!」
    李瑄穿着崭新龙袍丶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
    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
    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臣等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谁能想像,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
    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
    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丶勋爵散官丶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
    「宣诏!」
    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
    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
    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麽意思。
    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
    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
    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感言。
    「……荷乾坤之眷顾,蒙宗社之灵长。朕之先皇,圣德御宇,布仁风而化育万民,施善政而润泽四方。然天数有定,神器虚悬,肆予一人,恭承天序。
    当此之际,朕感双肩之重,思守成之艰。必谨遵祖训,率由旧章,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