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科举发榜,吐蕃大使再入长安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参加四次科举,终于进士及第。
    远离家乡以后,落第后若还想再考,自然不能回家。
    他寄居在寺庙之中,一边寒窗苦读,一边寻找谋生之术。
    他将一生寄托在这里,追求渺茫的希望。
     现得偿所愿,怎能不激动?
    在此次科举之前,当几份试卷成绩相差无几的时候,考官往往会选择京兆韦氏,弘农杨氏,闻喜裴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以及柳杜薛王卢高张等等大姓。
    那些姓氏一般,又出自普通的郡,自然被认为是寒门。特别是岭南这种地方,许多监考官会第一时间剔除。
    更别说考生与考官串通,以及考官受到达官贵人的施压。
    「那个封甲也是贫寒出身,好像来自馀姚郡,今年他还在长安卖鱼呢!」
    有考生认出进士第一名的封甲。
    以「甲」为名,多为贱名。
    就像薛错一样,薛姓是好姓,但结合他「错」的名字,没有人会认为薛错出自河东薛氏。
    考生和围观的人,互相指认。发现此次进士及第者二十四人,其中有十二人是小姓小郡,为贫寒出身。
    这些贫寒而及第者,让无数落第的贫寒士人心中产生一丝安慰。
    新科举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普通百姓不会再受制于自己的姓氏。
    只要有才学,就可以进士第,甚至可以和封甲一样进士第一名。
    士族不能凭藉自己的姓氏扬名立万,他们要更为努力,用学识证明自己的姓氏。
    贡院外,聚拢的考生越来越多。
    而进士及第的名单,很快就会在口口相传下,响彻长安的大街小巷。
    有一部分文人士子认为自己算术有误,要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精学算术,备战下一次考试。
    有的文人士子认为自己的对新法策令理解不深。
    只要李相在,下次科举的策令八成还是关于新法。
    他们要更加熟悉新法。
    许多文人士子没有归乡,他们滞留在长安,身上无钱财者,要麽成为果园农庄的帮工,要麽成为代书笔之人,以此谋生。
    还有一部分名气大,却没有中进士的文人士子,会受到长安豪商的资助。
    长安有许多商人巨富,他们想投资找潜力股。
    朝廷不允许官吏与商人私下来往。
    但未成官吏的考生可以,期间还传有不少佳话。
    在进士发榜的第三日,李隆基碍于面子,召新科进士入跃龙殿。
    李隆基不过寒暄几句,连半个时辰都不到,就离开去玩耍。
    由李瑄留在跃龙殿,仔细了解这些进士。
    进士们能与李瑄交谈,非常兴奋,他们对李瑄早就如雷贯耳,佩服李瑄的英雄气,仰慕李瑄的才华,敬重李瑄的为国为民。
    既然能通过新法的策令,就一定对新法有信心。
    他们都是遵循新法者。
    李瑄平易近人,不拘小节,让进士们亲近。
    李瑄向这些进士承诺,让不要离开长安,会尽快给他们安排铨选。
    通过铨选的官吏,可直接上任。
    进士们都非常激动,盛世的官职本就少,他们还以为要排队三五年,才能被任用为官。
    不久后,他们就知道为何会如此了!
    哪怕是前几年的进士一同铨选为吏,也不够弥补空缺的天下官吏。
    大唐目前有一千六百多个县。
    县令丶县丞丶县尉这些朝廷命官,加起来足足五千多个。
    而一年录取的进士,不过二三十人。
    其他各科及第,也不过百人。
    就这样,成为进士后,还要排三五年的队,才能参加铨选。
    实际上通过考试为官的并不多,大唐的主要官吏来源,还是门荫入仕和「举荐入仕」。
    只不过进士的称号,能增加成为宰相的概率。
    李瑄认为,真正的科举,需要录取更多士,给更多贫民百姓机会。
    那些萌荫父辈的官吏,废物太多了,做出的荒唐事也太多。
    现在李瑄只能诞生想法,等待机会去实施。
    天气转为寒冷,李隆基已经在思考华清宫。
    他向宰相下诏,十一月一日起,启程前往华清宫。
    此时的李隆基,害怕寒冬……
    只要不出意外,以后的冬天,李隆基都会在华清宫渡过。
    君王如此,会对朝政产生巨大的危害。
    这是一种怠政的现象。
    文武百官明白自去年华清宫建立以后,很可能成为「第二行政中心」。
    这一日,吐蕃大论,恩兰达扎路恭,受玛祥仲巴杰之托,终于到达长安。
    他们携带超过两千斤的黄金,还有众多珠宝。
    以及玛祥仲巴杰年幼的儿子,到长安「学习」。
    恩兰达扎路恭出雪域高原,步入大唐疆土以后,知道现在是李瑄的时代。
    李瑄被拜为大唐宰相!
    却还兼职陇右丶河西节度使。
    年轻富有朝气的李瑄,是吐蕃的一生之敌。
    强大的吐蕃,短短几年,毁于李瑄之手。
    恩兰达扎路恭知道,现在吐蕃上下,从贵族到百姓,畏李瑄如虎。
    他们认为李瑄是天神转身,是不可战胜的。
    如果李瑄还活着,吐蕃的兵卒没有信心走出雪域高原。
    即便那些孩子成长为壮年,想的也不是复仇。
    一次次战斗带来的阴影,伴随着他们成长。
    那个名字,只要提及,都会令吐蕃人脚颤手软。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