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祸水东引,李善长寝食难安!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学生以为,今天下初定,根基未稳,当以酷刑镇压宵小,以杀止杀,以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
    “不错,遥想当年,大秦初定,也是法制严苛,才能够安稳六国,统一管理。”
    诸多学子纷纷出声附和。
    却是没见到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深了。
    好在这时候,略微沉吟之后,解缙出列,拱手对答了。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治国之道,在于谆谆引导,使民听之信之。”
    “可参用井田、均田之法,令耕者有其田,兼顾兴礼乐、兴学校、薄税敛、劝农桑、禁阉寺、绝娼优,如此方可使百姓无后顾之忧,天下自当太平稳定。”
    解缙所说的这番话,的确都是切实可行之举,没有任何的废话、空谈,让朱元璋也不有高看了一眼。
    跟先前那些士子相比,当真有云泥之别。
    “那你呢?铁铉也说说看。”
    性格沉稳,一直没开口的铁铉拱手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除开上述举措,还需免屠戮、省株连之行,尤其朝廷政令,切记朝令夕改,少杀戮、多怀柔之举,如此方能令天下百姓心安。”
    铁铉说得也很在理。
    他与解缙二人虽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但提出的建议,却也都的确是务实之举,是只要用上便能够焕然一新的举措。
    都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所有士子都被朱元璋当场分配到了六部的各个衙门,合格者三月一晋升,不合格者就要把进士、功名悉数收回。
    众士子无不磕头感恩,并对接下来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
    所有人都退下了,唯独铁铉和解缙二人被留了下来。
    这两人,解缙为翰林院修撰,铁铉则为翰林院编修。
    所谓翰林院修撰,其实便是状元郎的专属职名,翰林院编修便是榜眼的专属职名。
    虽只是从六品官员,但却主职掌修实录,乃是实打实的帝王秘书机构,其起点之高,远超六部,往后更是可平步青云。
    原本,二人夺得状元、榜眼,应当跪地感谢皇恩浩荡才是,岂料他们二人却只是对视一眼,便齐刷刷跪在殿前,拒绝了封赏。
    顿时气氛为之一僵!
    朱元璋看他们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冷意。
    “你们二子,可是对咱的安排,有什么不满?”
    “启禀陛下,我们二人才能有限,行性愚钝,恐怕难以胜担此重任。恳求陛下恩准,我们去旁处效力。”
    “食我大明俸禄,却不想为我大明奉献?”
    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森然,虽然他的表情看不出任何异常,可心中却是早已满是怒意。
    铁铉和解缙并不知道朱元璋的习惯秉性,直言说道。
    “我等并非不愿为我大明尽绵薄之力,只是……能力确实有限,不敢居功。”
    “好,那你们给咱说说,想要去什么地方上任?”
    朱元璋强忍住心中翻涌的怒意,冷声问道。
    “若是可以,我等想去湘王皇府上,寻个差事,造福一地百姓便可。”
    “倘若陛下应允,我等这便动身,前往荆州辅佐湘王。”
    此言一出,顿时殿上众人皆大跌眼镜,心中震撼非常。
    如此天子骄子,怎么会有这般明珠暗投的心思?
    原来,此事竟然是别有蹊跷。
    铁铉和解缙本就交好,在殿试开始前一晚,二人与不少熟稔的士子聚餐,小酌了几杯,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闲聊。
    学子们都是金榜题名,一时间踌躇满志,对于未来都满是憧憬。
    聊着聊着,几个人的话题就转向了希望出仕的方向。
    前面的学子们都争先表达了自已的想法。
    汇总起来,无外乎是想在六部多些磨砺、多谢积累,以便以后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但轮到铁铉、解缙二人的时候,画风却是有些微的不同。
    “不瞒诸位,愚弟其实心中并无大志,此番前来应考,无其他想法,唯独希望能投奔湘王府下,即便只是传书送檄、击鼓鸣金,此生便无憾矣。”
    解缙喝了杯酒,半是戏谑半是认真地说道。
    “这是为何?”众人不解。
    “此事不可说,不可说,哈哈哈哈……”
    铁铉打了个哈哈,不论学子们如何软磨硬泡,他始终守口如瓶,并不愿意将心中所想,吐露分毫。
    只是他远眺湘王府邸的眼光,愈发沉静了下来。
    当年,在他稍微考取功名之前,曾与湘王朱柏有过一面之缘。
    因缘际会之下,他竟是得到了湘王朱柏的几句指点,顿时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便暗自引为湘王门下学生,希望自已能够有朝一日,能侍奉其左右,以报知遇之恩。
    这种事情,他自然是不愿告诉外人了。
    众学子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