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山乡巨变(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说到边城,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沈从文的小说,那如梦如幻的湘西边陲,还有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姑娘。
    其实在红石湾的水库下面,也沉睡着一座叫做“边城”的千年古镇,它就是麻埠街。
    北魏时期,麻埠镇隶属霍州边城郡,所以后世也称之为“边城”。一直到解放初期,镇南的城门楼上还镌有“边城保障”的4字砖雕。
    北宋年间,麻埠街是全国的12茶市之一。清末民初,安徽茶厘设南北两局,南局设于皖南屯溪,北局就设在麻埠,由此也可以想象红石湾一带当年茶市的盛况了。
    五月的一天,老车书记从公社开会归来,也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红石湾大队就要通电了。目前的电线杆子已经埋到了柳冲,再翻过两座大山就到家门口了。
    车书记在大喇叭通知里还再三强调,安电需要的所有耗材,全部由国家无偿提供。但各家各户都要派出劳力,协助供电所的同志抬电线杆、扯高压线。
    原来,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动送电下乡工程,电站领导首先想到了水库周边的各个乡镇,也是库区移民的集中安置区。
    当年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麻埠、流波等地的土著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土地,这些年来也没有得到多少像样的补偿。如今送电下乡了,库区的乡村如果不能最先用上电,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所以各级主管领导当即拍板,送电下乡库区优先。尽管红石湾、柳冲这样的山旮旯不通省道、县道,连条通往山外的机耕路都没有。但就算是爬山涉水、肩跳人扛,也要把党的温暖和光明送过去,山乡的农家一户都不能少。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期,红石湾是最先通电的少数山乡之一。据说最初两年连电费都不收,可把那些还在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山外人羡慕死了。
    在老车书记的带领下,王世川与红石湾大队的一百多位青壮社员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沿着一条条茂林丛生的峡谷,转山开出了一条柳冲通往红石湾大队的简易通道,总里程大概有四十多里。砍倒了途中可能阻挡高压电线前行的树木和毛竹;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溪涧上,架设了简易的木桥;在无处落脚的山崖边,挖凿了可供三人并排行走的简易栈道。
    每根电线杆都是两吨多重、十几米高的重头货,在没有任何机械助力的情况下,全靠人力搬进大山,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供电所的施工人员现场勘查之后,给出了两头并进、中间合拢的搬运方案。
    也就是红石湾这边通过库区的水路运电线杆进山,柳冲这边还是沿着原来的线路。
    大伙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使出了蚂蚁搬家的力气,终于把这一百多根大家伙搬到了制定的位置。
    “老书记,我们红石湾很快就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啦!”
    站在一处山坡上,遥看着从前方逶迤而来的高压线杆,如灰白色的巨人一般,携手屹立在大山深处,王世川万分感慨的对老车支书道。
    “哎呀,还像在做梦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喊了几十年咯!”
    老车书记凑着王世川的烟蒂点着了卷烟,深深吸了一口。
    曾几何时,我们把每户农家都能住上安装了电灯电话的两层洋楼,作为美好生活的最高追求。比苏联老大哥“土豆炖牛肉”的共产主义生活典范,还更进了一步。
    如今这个社会理想早已实现,正如老人家诗中所写的那样,“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
    伟大祖国的进步,真是太快了。
    “世川,砖瓦厂的事情你还得帮我再考虑考虑。这茅草屋里拉电线,就像是驴粪蛋外面光,怎么看都不般配啊!”
    老车书记乐呵呵的对王世川笑道,眼看着电线就要连上了,他这个父母官又有了更高的追求,让红石湾大队的每户山民,都能住上公家那样的砖瓦房。
    “军子有几个朋友在开窑厂,哪个社员如果想学点烧砖烧瓦的技术,我来帮介绍,呵呵。”
    王世川是一位精明的商人,经过架设电线这件事,他对在红石湾兴建大型砖窑厂,已经彻底失去了兴趣。
    交通闭塞烧出的砖瓦没有办法外销,仅靠大队社员这芝麻大的需求,到时候能亏得屌蛋精光。在他看来,一两户人家合建一座土窑,大山里有的是不要钱的柴草,手工烧制些灰砖灰瓦,满足本地山民的建房需要,就已经足够了。
    但看到老车书记对于开窑厂的事情仍然这么上心,王世川也不好当面泼冷水,于是就用帮忙介绍师傅来搪塞了一下。
    “这烧窑的技术好学吧?开一家这样的土窑要投多少本钱?世川你可知道?”
    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老车书记一下来了精神,拉着王世川在草坡上坐了下来。
    “没有啥技术,制砖造瓦的木头模子市面上有现成的。就像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