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茶道传承(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卫兰这段日子,正在头疼翻盖新房的事情。
    如今乡下的秋冬季节,各村各社简直成了一个个建筑工地。
    生活过好了,手中有了些闲钱,对于一个农家来说,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盖新房搬新家了。
    推倒年代久远的土坯祖屋,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兴建高大敞亮的新居。
    不管是土墙瓦顶,还是砖墙瓦顶大场院,都会放鞭炮,喝上梁酒。
    阔气的人家,还会请来乡村电影队,放映一两场露天电影,酬谢建筑师傅、各位乡邻,和前来道贺的亲戚们。
    大哥王世春家,一整栋八间房的红砖、杺条、瓦片都运回来了,重阳节之后开工。
    他准备一步到位,把两个儿子将来结婚的住房提前盖好。
    在这位老农民看来,这肯定是他今生最大的事业了。
    而卫兰家,东方红大队公认的首富,至今还住在生产队时候的三间茅草屋里,没有一点盖新房的动静。
    一些好事的婆姨们每次见面都会开卫兰的玩笑,“卫兰,王世川挣的那些票子你准备用来做枕头啊!你家啥时候盖房子啊?我们都在等着喝喜酒啦!”
    每每这个时候,卫兰总是用“快了快了”来敷衍。
    说出来别人可能不会相信,她的手边真是没有翻盖新房的闲钱。
    今年这个茶季,目前是有六七万的进账,但钞票还没有焐热,丈夫王世川已经有新的用途了。
    他要在红石湾承包山场种植茶树,初步的投资预算至少要十来万。
    另外亲戚、领居家里但凡有事,不管是娃娃娶亲,还是购买化肥农药,向她家张口借个三百五百,这个情面也是不能不给的。
    这次大哥王世春家盖房,一下就借了五千块,心疼的她几夜都没睡着觉。
    冒尖户真是难做人啊,卫兰有时在想,还不如原来生产队的时候,不差人不欠人的日子过得舒坦。
    “卫兰,真想盖房子还不容易,家里的钱盖个洋楼围子都够了。茶厂的投资我从信用社贷款,上次信用社的叶主任还问我缺不缺钱呢。”
    王世川对于媳妇的虚荣很是不屑,他见得世面多了,已经过了这样的心理阶段。
    “十万元的贷款一年我们要背多少利息啊!不合算!”
    卫兰纠结道,租山场种茶树的计划卫兰是赞同的。
    “肯定不合算了。儿子们都不在家,就算盖个两层洋楼,一年到头还是你一个人住。等成子他们长大结婚,这房子肯定都破的不成样了,我们每年还要背着那么多的利息。”
    王世川舒服的泡着热水脚,趁热打铁的劝说媳妇。
    “王世川,人要脸树要皮,你大哥家的砖瓦房都要盖起来了,我们还在住茅草屋,你这张老脸对哪放啊!还一天到晚冒充是个有钱人!”
    卫兰白了丈夫一眼,她正在借着油灯勒着鞋底。
    那个时候的乡下人,还是以穿布鞋为主。
    大成子外婆家三个人的布鞋,也是卫兰这个女儿全包的。
    最多的时候,她一年要缝制二十双布鞋,才够全家人穿。
    这个工作量,没有经历过的人们是很难想象的。
    仅仅一双麻绳勒成的布鞋底,没有五六个半宿的辛劳,都不能成形。
    所以70后的游子们是幸运的,还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昏黄的煤油灯下,年轻的妈妈一边伴儿读书,一边千针万线。
    这般母子情深的生活场景,从今往后的人世间,再也寻不着了。
    “卫兰,跟我去红石湾吧,等那边公社的租赁合同批下来,我这茶园就要动工了,需要大量的人手。你过去的话,厨房这块我就不要雇人了,家里的田地给大哥家种。我这个老哥别的也不会,这辈子就爱种地。”
    王世川点燃一支香烟,幽幽的对媳妇道。
    “哎,想过个安稳的日子都不行,王世川,你可能别再瞎捯饬了!”
    说到去红石湾,卫兰感到一阵难过。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妇人家更是如此,就算是个穷窝也是千金不换啊。
    红石湾茶厂的房子卫兰太喜欢了,在那边全家人还可以团聚在一起,但就是舍不得油坊生产队的这份穷家薄产。
    “你就放心吧,这次茶园的事情搞好,你就是叫我捯饬我也不干了。也不想活两辈子,我还想过几天清闲的日子呢。”
    王世川用自己的裤腿擦干湿脚,起身把洗脚水倒进了院子。
    世上任何的事情,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王世川明白,既然选择了制茶卖茶的养家营生,没有自家的茶场从长远看肯定是不行的,和做饭的时候无米下锅是一个道理。
    所以不管媳妇卫兰怎么的伤心不情愿,这件事都没有退路了。
    “我走了家里这些牲口咋办?带到红石湾去?”
    卫兰知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