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刘御:我的小公主出世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然而,两封由秦昊和秦政发来的八百里告急打乱大汉的平静的生活。
    这两封告急信如同惊雷一般,瞬间在洛阳城炸响,让整个朝廷都陷入了紧张与不安之中。
    信中,秦昊与秦政详细描述了边疆的严峻形势。
    匈奴势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势力逐渐壮大,开始频繁侵扰边境,抢夺资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匈奴单于铁木真野心勃勃,意图重振匈奴昔日辉煌,对大汉的领土虎视眈眈。
    秦昊在信中提到,雁北郡虽然已加强防御,但面对匈奴大军压境,仅凭一郡之力难以抵挡。
    他请求朝廷派遣援军,并加强与其他诸侯的联防协作,共同抵御外敌。
    而秦政的告急信则更加紧急。
    辽东地区,除了面临乌恒的威胁外,还遭遇了来自高句丽的偷袭。
    高句丽国小却精悍,利用辽东地区地形复杂的特点,多次进行游击战,使得秦政疲于奔命。
    他请求朝廷能够派遣使者前往高句丽进行谈判,同时加强辽东的军事力量,以防不测。
    两封告急信如同两块巨石,压在了灵帝与刘御的心头。
    他们深知,边疆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大汉的存亡,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稳定局势。
    于是,灵帝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增兵边疆,以武力震慑异族;有人则建议派遣使者进行和谈,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然而,无论是增兵还是和谈,都需要大量的物资与人力支持,这对于已经疲惫不堪的大汉朝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正当群臣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之际,一位身着儒衫,面容沉稳的中年文臣缓缓出列,此人乃是当朝太尉杨彪。
    他手持笏板,声音沉稳有力:“陛下,臣以为,当前局势虽急,但不可盲目行事。
    匈奴与高句丽之患,非一日之寒,亦非一力可解。
    增兵固可彰显我大汉之威,然则边疆辽阔,兵力分散,恐难持久。
    和谈虽可暂安一时,但若对方野心不灭,终非长久之计。”
    “臣建议,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边疆防御,调集精锐部队,并鼓励百姓参与边防守卫,形成军民联防之势。
    另一方面,派遣智勇双全之使臣,携带厚礼,前往匈奴与高句丽,探其虚实,寻求和平共处之道。
    同时,加强内政建设,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备不时之需。”
    灵帝闻言,眉头稍展,点头赞许:“太尉之言,甚合朕意。即日起,便依此计行事。众卿家可有异议?”
    群臣见灵帝已有决断,纷纷表示赞同,朝堂之上气氛稍缓。
    随后,灵帝下令,即刻调集五万精兵,分赴雁北郡与辽东地区,加强防御。
    同时,选拔才德兼备的使臣,准备出使匈奴与高句丽。
    朝堂之外,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汉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或忧虑,或期待,但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坚定信念。
    边疆的烽火,似乎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热血,无论是耕作于田间的农夫,还是游走于市井的商贩,都纷纷议论着国家的命运,并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前线。
    在雁北郡,秦昊接到朝廷的援军消息后,心中稍感宽慰。
    他知道,仅凭一郡之力难以长期抵御匈奴的侵袭,但有了朝廷的支持,他们便有了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秦昊立即着手组织百姓,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同时训练民兵,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而在辽东,秦政则一边应对着乌恒与高句丽的双重威胁,一边焦急地等待着朝廷的回应。
    当他得知朝廷已决定派遣使臣进行和谈,并加强辽东的军事力量时,他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他明白,和谈虽非易事,但若能争取到片刻的和平,对于疲惫不堪的辽东军民来说,将是无比宝贵的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被选中的使臣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他们清楚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托,此行不仅是为了寻求和平,更是为了展现大汉的威严与智慧。
    他们精心挑选了礼物,准备了详尽的谈判方案,誓要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然而,和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匈奴与高句丽并非易于说服的对手,他们有着自己的野心与利益。
    使臣们在谈判桌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但他们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勇气,一次次化解了危机,为国家的和平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汉的每一位子民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贡献着。
    他们或许无法直接上阵杀敌,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支持着前线的将士们,用自己的信念与坚持守护着这片土地。
    终于,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下,边疆的局势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