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三足鼎立势 第二百一十五章、建国大业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四、三足鼎立势第二百一十五章、建国大业</br></br>……崇祯大帝一生为国为民,其建树之多,其目光之远大,古往今来,少有明君能匹敌。……大胆收服前大顺军师李岩和大西军张献忠世子李定国,让其训练新兵,军力大涨………开设各类军事学校,以朝中各大名将授课,各个久精考验的士兵讲述战事应变之法。其中尤以方以智为山长的火器研究学院成绩最为显著,大明改良红衣大炮,将数吨重的大炮改成仅一吨左右易于运行威力却更大的神威大炮,更为以后的征清灭寇奠定坚实基础………世人皆对崇祯大帝之果敢作风惊为天人,大明总设计师,是崇祯大帝头上又一闪耀的光环………</br></br>-----《崇祯大帝正传》</br></br>大明崇祯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西历1664年9月13日,对于大明而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日子。</br></br>因为大明沿海各地的市舶司的奠基仪式就要开始。据市舶司司长王福的统计,在建设官署的经费上,各地的世家富豪皆是把钱不当钱的死命捐,你捐十万两,我捐十八万两,单是广州个港口便收到捐款四百多万两之巨,而要求登记船只想参加海外贸易的人就多达五十多家。</br></br>当崇祯将王福的这个奏折递给朝中大臣传阅之后,朝中顿时一阵议论纷纷。战乱时期,这些商人竟然有着如此之巨的财富,简直是不可思议。唯有少数人知道,战争财才是最容易赚的。囤积粮食等资源,再低买高卖,所赚利润可是太平盛世的数十倍;又或冒杀头之危,贩卖兵器马匹,甚至铁料,一夜暴富也非难事。更何况沿海地区在郑芝龙的带领下不多不少都参与走私行当,其所积累的财富比内6如代积累的财富还要多上几倍,他们这次的捐款也不过是毛毛雨。这些世家富人,肯如此出钱出地来讨好朝廷,看中的就是能出海贸易这种香饽饽。能出海贸易,出一趟海比在内6开酒楼做三年的生意还要多得多。如同后世地某个国家,就是以战争起家,大把把的卖武器,别人的国难财,最终一越成为级大国。</br></br>崔慕白却是提出异议:“启禀皇上,让商人获利,国家获税,似乎很正常。可是,大多的财富聚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只怕会动荡不安。恐怕还要抑制一下方好。”</br></br>“哦!”崇祯一惊然后却是一喜,想不到崔慕白这么快就联想到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不良后果,当真是能人,“依卿所言,当如何是好?”</br></br>“臣认为,当按商品不同而提高税额。”崔慕白沉吟一下后道,“或限制每家出海贸易的船只数量和出海次数。”</br></br>这分明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一旦有此限制,只怕会弄巧成拙。不可取。崇祯又问道:“不知诸卿对崔卿的问题还有什么看法?不妨各抒已见。”其实,崇祯所想的却是扩大内需,增设工厂。你出海贸易不是要货物吗?我就设新厂,将各地的百姓参股进来,工厂收益再分派给百姓,你出海越多,工厂收益就越多,百姓所得也就越多,即使还是赶不上出海地商人,可也大大拉少彼此之间的差距。只是合股开厂,利益当头,得小心考证才行。</br></br>免得尾大不掉。前世地国企便是前科。</br></br>崇祯一问话。朝中诸人却是你看我我看你。硬是说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还是缺少经济型人才。不过也难怪。贫富不均地现象在那国那个朝代都不可避免。实在不行还是用自己地方法吧。于是道:“诸卿回去好好想想。然后提交条陈于朕。朕可承诺。谁地主意好。朕有赏。”有些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地政策。必须而让全朝官员参与。这样定下地策略才会更好地实施下去。少了很多阻力。国家和身为皇上地自己也轻松不少。</br></br>“接下来。朕想与诸卿谈谈学堂之事。朕想在各个学堂安插算术、科技、军事等学科。以增加大明建设所需之人才。不知诸卿有何意见与看法?”</br></br>学堂是崇祯想要播下去地火种。要成为崇祯百年之后燎原地火星。使得大明之火更加旺盛。军事。只是维护国家安定地手段。文化才是治国之本。</br></br>钱学谦第一个站了出来道:“臣有异议。算术、科技、军事乃微末之技。耗时烦琐之极且须劳心劳力。若是安插进各个学堂。只怕会分散各个士子地精力。只怕不妥!”</br></br>“哦。微末之技?”崇祯笑问道。“那新式火枪又做何一说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