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三足鼎立势 第二百一十六章、首次出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四、三足鼎立势第二百一十六章、次出航</br></br>在崇祯制定的大框架之下,六部如同陀螺一般越转越快,各项政令如雪片一般从六部散到各地,得到政令的本地官员又根据政令拟定通告,各地的百姓顿时被动员起来,有的投入秋收、开荒、疏通水利;经验丰富的老农和技匠则是齐聚在所在的县官衙内,向那些高不可攀的秀才公传授他们的经验;更多的水泥工匠则是聚在广州、泉州等六大港口建设官署,开挖港湾;全国各地原本废弃的官窑和民窑在不知觉被朝廷回收,然后当地的百姓参入这些叫做大明瓷器厂,开始疯狂的制瓷器,而且工钱比以前多了一半不止;江南各地的小家庭织作坊也在朝廷的劝说下入干股于大明织造厂,那些华贵的绫罗绸缎也如火如茶的开始生产………</br></br>崇祯的建国大业,轰轰烈烈的开起来。</br></br>如果说,崇祯定都南京是力挽将倾的大明,那么,这次轰轰烈烈的建国大业则是除去压在大明身上的枷锁并注入新鲜元素。这些新鲜的元素如同一股强心针,将流民融入到当本百姓当中,尔后官员又与百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活力,使得大明如同重获新生,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如非还有不断开往前方的士兵经过,或从前方飞马而过的传令兵,任谁也不会相信,大明还处于四面为敌当中。</br></br>大明崇祯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西历1664年113日,这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因为今天,广州港口的市舶司落成并开始使用。</br></br>只见港口湾处停得密密麻麻近三百艘吃水极深地货船,每个船上皆挂着一面明黄大旗:大明贸易商队。</br></br>岸上挤满了人,领头的人一身正三品的大明官服,其人正是大明市舶司司长王福,其后站着二十多名手执兵器的士兵,这些士兵的对面却是一群皆是身着华服之人,有老有少,但每个人脸上都有同样一种表情,幸福的傻笑。</br></br>这些傻笑正是两广一带的商人。</br></br>这是朝廷废止海禁地第一次出航。十月多台风时期,这次出航也只是沿着大明6地航线,前往天竺、大食等地。</br></br>以往出海贸易须要郑芝龙的同意而且抽税甚重,却是不得不低头,否则会是船毁人亡的命运。如果可好了,朝廷竟然同意自由出海贸易,抽税较之郑芝龙来说,却是不值一提。一船笨重并不算精品的瓷器运到大食等地换回来的可能是一船的白银或许多珍贵无比的药材,也就是说出的船越多,回报就越多。而且还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交了一点银两后,朝廷就派专门地水师进行护航,除非遇上不可测的大风暴,一次出航所得利润将是数十倍,甚至二百多倍,又怎么幸福的傻笑呢?只是他们还隐隐担心,海上霸王郑芝龙怎么甘心将如此大的利润拱手相让给朝廷。</br></br>王福看着面前海帆点点,知道他们一出去,带回来的将是无数白花花地银两,又将给大明的建设添加无数的动力。而自己作为位市舶司的司长,就算不能名流千古,至少史书也会记着自己。想到这点,感觉近一个月来的建官署、安排出海船只,就在建设大工厂安排生产的劳累一下子化为乌有,觉得一切都得到十倍的回报。</br></br>“祭龙王!”看得王福一挥手,身后的传令一声大喝,接着四名上身的健硕汉子抬着一只烤得金黄地烧猪走了上来,他们身后还跟着七八个手捧祭品的汉子。</br></br>很快,香案摆好。</br></br>王福手持三支**手指粗的香来到香案前,任由海风将他的官服吹将起来,面向大海,躬身拜了三拜道:“龙王在上,本官代所有人告龙王,愿龙王享用祭品,保我大明船员一路顺风顺水平安而归!”说完,将三支香插在香案上的香炉当中。</br></br>“咚咚”一阵震天响的鼓声敲起,随后轰轰轰三声炮响。</br></br>“开航罗!”水手王老六大声响道,他所在的船立即向外使去,借着风,吃水很深的船立即漂出老远。王老六觉得自己很光彩,因为他所在的船乃是第一艘出的船。回头看着跟在后面地二百多条货船,如同一长龙,看得王老六一阵激动。走船十多年,从未见过有如此大的船队同航。以后,对着子孙也有谈资了。</br></br>出得珠江口,王老六看见前面近五十船官船严阵以待,他知道这是护航地水师。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