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诵咒治习。)
这根本戒法是在对治内障,诵咒是对治外障。
己一、明根本戒法(分二庚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庚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庚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佛陀先彰显在三无漏学当中,以持戒做根本,没有持戒就谈不上定慧,它有它的根本。
引律标宗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三学次第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在讲持戒之前,先把持戒跟止观的关系,戒定慧的相互关系,做一个说明,因为佛陀是先讲止观再讲持戒。为什么要讲持戒呢?佛陀把理由说出来你应该经常听闻──我经常宣说这毗奈耶(毗奈耶翻成律,调伏的意思。)那么以这个律法来调伏我们的内心,这就是整个大乘的三决定义。
什么叫决定呢?就是一个不变的法则。佛陀的出世,面对很多差别的众生,他开出的方便会有所不同,但是原则是不能变的,就是戒、定、慧,这是一个三世诸佛共同的法则,是决定不可改变的。
这样的法则是什么呢?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首先以摄心为戒,这个地方是重点──
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大乘佛法是直接摄心。
因为把这个戒摄住了,你才有可能会引生禅定,有禅定才开发智慧。这个就是成就无漏功德的三种的法门,依以此戒定慧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海公师父在解释这个摄心为戒的时候,他有这样的一个说明,他说当我们在研究四种的戒法,以下《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你一定要跟声闻戒拣别出来。他老人家说
声闻戒是以事相为本──它偏重身、口二业的修学;因为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它是令正法久住。一个出家众的身口二业,必须让居士产生恭敬心,所以它是一个事相戒。
大乘佛法的戒法不同──它是一个心地戒,他先有心中的止观,然后才付诸行动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
声闻戒的修持——戒、定、慧是由外而内,他先收摄身口,然后慢慢慢慢再收摄内心。声闻戒持戒的重点是从外面持进来的,先调伏身口然后再调伏内心。
菩萨戒法──你一定要安住菩萨种性,你才有资格受菩萨戒。什么叫菩萨种性呢?菩提心,空正见!空正见就是前面说的正念真如。所以菩萨戒是由内而外,它是先有理观的正行,然后再带动这个菩萨的戒法,这叫摄心为戒,是这样解释的,它直接收摄内心。它是先从本来无一物的理观当中,然后再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是这种态度的。你要懂得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后面的戒法,你就懂得它跟声闻戒差别在哪里。
庚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辛一、牒征。辛二、详示。)
正式说明杀盗淫妄四重戒,来彰显无漏戒法的修学内涵。
辛一、牒征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前面讲到摄心为戒,什么叫摄心为戒呢?这个戒法的内涵,到底跟声闻戒有什么差别呢?提出这个问题。佛陀等于是自问自答,先一个征问,再详细的回答
辛二、详示(分四壬一、淫戒。壬二、杀戒。壬三、盗戒。壬四、大妄语戒。)
壬一、淫戒
首先看淫戒,经文比较长,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持戒功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里,就正式把摄心为戒的道理讲出来──我们看第一段,先把持戒的功德相,它的标准标出来。说假设在凡夫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你能够做到其心不淫,则不随其三界生死的相续。
淫戒的重点是在[其心不淫]——
什么叫其心不淫呢?它的意思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佛,在那个地方静坐持咒,然后你都没有起烦恼,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叫缘缺不生,不是其心不淫。应该是说当你这个明了的心,受到外境刺激的时候,生起了淫欲的念头,而你能够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那个对治的力量被你栽培起来,你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甚至于是一个调伏的力量,这个就是其心不淫。
这个地方,也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有淫欲心,完全没淫欲心,你就是圣人,那制这个戒对你就没有帮助,这个地方是针对末法凡夫众生来制的。就是说你有烦恼,但是你开始抗拒烦恼、调伏烦恼,走上了菩提的正道,这个叫做其心不淫。
后面的经文就在发明这个思想,读完后文你就知道什么叫其心不淫。这里,先讲出一个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