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刘彻:是朕目标定的高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大秦。
    嬴政决定下次开朝会就把这事拿出来好好说说。
    寡人多仁慈啊!
    只焚书,不改史!
    六国史书朕可是一字未改啊!
    你们别说什么烧不烧的事,就问你们改没改?
    没改?没改凭什么骂朕!
    嬴政直了直腰板。
    “人心不古啊……”
    刘邦与萧何还未有什么反应,冯去疾等三人却是吓了一跳!
    人心不古?这四个字是陛下会说的话?
    那些博士每次提起古人古制,他哪次有过好脸色?
    如今,蔑视一切古人的陛下居然能说出人心不古四字……
    冯去疾三人对修《明史》的朝代生出深深的“敬意”
    ……
    大汉·宣帝时期
    刘病已熟读《史记》
    深知载史之玄机。
    但你这也未免太玄了!
    写史之人有感情侧重很正常,但把一个大事件的主角都删的殆尽。
    这史官完全就成了皇帝手里的一把刻刀啊。
    “难怪脉络虽清,但细节处自相矛盾者甚多。”
    ……
    东晋·明帝时期
    司马绍长叹一声:
    “皇权鼎盛至此啊……”
    秦汉三国之际,对史书的记述没有什么干涉。
    得国正,国势强。
    虽有春秋笔法,但基本还有载史的道德。
    并且史官一脉也如世家一般代代相传,骨子里还是有点血性的。
    但往后就不行了。
    毕竟……得国不正啊……
    ……
    【广宁失守以后,整个辽境全都归到后金之手。】
    【天启任命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统领辽东、天津、蓟镇、登莱等处军务事宜。】
    【当时朝廷对于究竟是将前线布防于山海关外还是坚守在山海关不动,争论不休。】
    【王在晋担心采布防山海关外后,会缺乏后勤的支持。因此,他不准备去加强边远的前线阵地,而宁愿让蒙古科尔沁部驻守关外,作为缓冲之计。】
    【又打算在山海关之八里铺修筑重城,置四万兵守之,以加强长城与北海接合处这一战略要道的防卫。】
    【天启对此计划颇感兴趣,遂遣亲信大臣孙承宗前去检验其可行性。】
    【孙承宗去边线转了一圈,又质询王在晋,最后回朝报告说,王在晋不打算从山海关调出四万士卒,而准备向兵部请求增兵。】
    【孙承宗认为,增加援兵并无明显的必要。因此,他力劝天启另作抉择,包括考虑兵部主事袁崇焕的进取计划,将防御重点放在山海关以北两百里处的宁远,使之成为收复辽东的跳板。】
    【天启二年九月,王在晋被罢免,由孙承宗接替其职,又兼任大学士和兵部尚书,并授以处置前线事务之权。】
    【袁崇焕则奉命赴宁远修缮城墙,以此作为收复锦州附近城镇的基地。】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看的那叫一个怒其不争啊。
    “都什么时候了!还吵吵嚷嚷不成体系!”
    “这小皇帝的耳根子又软又没有主见!”
    卫子夫给他倒了杯水,轻声道:
    “毕竟他也没前知之能,哪能想到大明会翻天覆地呢。”
    刘彻看着杯子里自己的倒影,突然叹口气。
    “治国……究竟还是要靠皇帝啊。”
    刘彻现在有点看破迷障了。
    他一上位吗对比的都是些什么皇帝?
    前有文景,初有高吕。
    再往前倒,那是六世余烈!
    至于那什么胡亥……有点志气的谁会跟他比啊?比他强那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所以,这个特例在这一片前后包围的皇帝里那是格格不入!
    但反过来又是如此衬托这一段时间的皇帝该是什么水平。
    可现在刘彻明白了。
    “不是当了皇帝,他就是皇帝了。”
    ……
    大明·仁宗时期
    朱高炽淡淡吐出两字。
    “急躁。”
    朱瞻基听得耳熟。
    急躁,代表心中无决断。
    心中无决断,就会朝夕令改。
    所谓临大事而有静气,治大国如烹小鲜。
    边防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后金那里显示出别样意味。
    “布防宁远还是有道理的。”
    朱瞻基不觉得大明财政能支撑收复辽东。
    但也不能让后金看透大明后继无力的虚实。
    朱高炽摇了摇头,轻声道:
    “逞一时威风,于事无补。”
    “守住一关,随后定国内诸事,再徐徐图之。”
    “这样最起码能缓解财政压力去做更多的事。”
    朱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