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丁随地转·摊丁入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事在等着,日日时时都感觉到“为君难”。】
    【新政不断推行,贵为天子的他,当然要考虑天下公正。】
    【所谓“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天下百姓,哪个不希望得到皇家雨露滋润,可真正能让百姓感受到公平又何其难?】
    【雍正自小饱读诗书坟典,知道百姓得到不公后的代价。】
    【所以,在解决了纳粮问题后,雍正开始着手另一件关系天下百姓生计的大事——徭役。】
    ……
    大汉·武帝时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刘彻长叹一口气。
    这口气一吐,也彻底承认了雍正这位皇帝。
    为何?
    只因身为胡主,其行却为天下主。
    至于其心……
    刘彻摇了摇头。
    不可捉摸之物又何必纠结呢。
    “解决纳粮,又要解决差役……”
    他一时都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想法。
    只是想着,若是那明朝皇帝有他三分坚强决绝之意……
    “唉……”
    ……
    【清初,田赋和丁役是分开征收的。】
    【丁役,时称“丁徭”,凡男子“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岁以上添注,丁增而赋随之。有市民、乡民、富民、佃民、客民之分”,均称“民丁”。】
    【民丁之外,尚有“军丁、屯丁、匠丁、灶丁、站丁、工土丁、渔户、寄庄丁、寄粮丁”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分得很细,可实际操作中早已同“民丁”混合无异。】
    【但既然有各种区别,就为逃避服丁役或者官员受贿提供了借口。】
    【据《康熙大清会典》载,缴纳方法五花八门:有人分三六九等、随田派丁、丁从丁随,即使是一个县内,也是多种征收方法。】
    【比如直隶,就有按牛、驴数量征收,有按村庄定额征收,也有按牌甲户口征收……征收标准杂乱无章。】
    【唯有一点相同,即都征收银两,然后由政府用银子雇佣力役,总称为“丁役银”或“徭里银”,简称“丁银”。】
    【康熙曾下谕: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使得丁银数额稳定下来,相对减轻了贫民负担,短时间减少了交不起人头税的贫民逃亡,保证了国家的税收,赋税发展跨出了一步。】
    【但康熙采用的办法,虽一时奏效,长期来看,并未除根,有些掩耳盗铃。】
    【因为人口的死亡和新生不可能均衡,和平时期,新生的数量总是超过死亡人口,这就需要重新统计户口。】
    【但全国统计户口,实在麻烦。即使这一次花费大力气统计清楚了,很快人口又会变化,不断变化就要不断计算。】
    【对于增加了人口的家庭,如果按照原先确定的人数不变缴银,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下,重新统计人数,反而得不到百姓的拥护。】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大致了解了。
    “也就是说,康熙的政策实际上是穷人满意,因为添了人也不用多缴丁银。”
    “富人满意,因为本身士绅就不用纳粮,丁银享受和穷人一样的标准。”
    “唯独国家吃亏。”
    长孙无忌咂摸了两下嘴,最后憋出一句话来。
    “难怪他有明君之称呢。”
    差役和田赋历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项,也体现了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取消徭役是不可能的。
    而就看雍正现在的形势是,士绅规避差役,导致差役不均,百姓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就会规避差役。
    如此一来,朝廷的徭役就得不到保障。
    若能处理好这件事,则可惠及百姓,利于国家。
    “但是怎么处理呢?”
    李治轻扫了一眼老狐狸。
    多简单,按资产分配呗。
    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无者不交。
    不过……难啊……
    ……
    【在当时,有大臣提出,丁银应随地亩征收,征粮的同时加派丁银。】
    【有地的足额缴纳,无地的粮赋、丁银减免。】
    【但这个政策被群起攻之,总归为两个反对的理由:一是这样会导致没有田地的人游手好闲,无所羁绊。】
    【二是穷人、富人应该同等对待,都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推行丁随田地征收,贫穷者倒是轻松了,富人反而成了替他们缴税的冤大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
    【并且这种方法也不切合实际。】
    【福州人李光坡分析道:若是按照亩数交纳,各地田地的亩有大有小,各省做不到平均。】
    【若是按照纳粮计算,同样会出现各省轻重不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