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幕上。
    横贯长空的光幕上书写四字。
    『康熙盛世』
    然而那金光芒射的四字之间,却有一颗白星点缀。
    ……
    大秦。
    “太白经天……”
    嬴政等人望着不该出现的阴星太白,面面相觑。
    萧何皱眉奇怪道:
    “不应该啊,既然是盛世又怎么会有乱纪之事呢?”
    “莫不是……另一个李隆基?”
    几人一愣,不由想到那位极与极的两级反转。
    “这可说不准……”
    是啊,谁能想到大唐盛世转眼变成大唐崩坏了呢。
    ……
    【康熙曾多次说过:“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总期藏富于民,使家给人足,则礼让益敦,庶几渐臻雍穆之治”,“庶臻于家给人足之风”】
    【这却不是口头禅,在三征噶尔丹之后,家给人足成为康熙为大清争正统的口号,不但乐于群臣如此颂扬,其本人亦以为庶几近之。】
    【而致力于承平盛世最为人称道者,莫过自康熙五十年(1711)起三年内蠲免天下一周,凡钱粮三千二百余万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又下达了一道震动天下的旨意: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
    【这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制度改革,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因为从此之后,大清王朝税收的总数基本不再变化。】
    【大清每年所征地丁银,也就是农业税稳定在两千八九百万两,再加上关税等其他税收,年财政收入基本在四千万两左右。】
    【这是按康熙定下的“祖制”和“红线”,不管情况如何变化,皆不得突破这一数字。】
    ……
    大唐。
    李承乾看了看天幕,又看向自家阿耶。
    “这是好事吧?”
    李世民有点拿捏不准。
    “就单看这道旨意,确实是好事。”
    “税收确实是非常之轻。”
    “也算一劳永逸的减轻百姓负担……就是……”
    “他是怎么在维持大战的同时,还能降下税收的?”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打仗=花钱
    那花钱就一定要挣钱。
    朝廷怎么挣钱?
    提高税赋咯。
    “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吧?”
    ……
    “好事你个球啊。”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恨铁不成钢道:
    “怎么?想事情只考虑一时不考虑万世啊?”
    “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错误吗!”
    杨玉环梗着脖子道:
    “你说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说不管国家人口增长多少,永远不再增加税收这事你能做到吗!”
    “做不到就不要!”
    李隆基气得两根手指一夹,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
    “朕问你,后面物价开始上涨,税收却不涨,国家的税收是正常还是亏损?”
    杨玉环对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
    李隆基嫌弃的送开手指,杨玉环仰着修长脖颈,大声道:
    “不知道!”
    李隆基气乐了,
    啥都不知道,还啥都敢说。
    “行,那朕就告诉。”
    “如果物价涨了三倍但税收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就意味国家的税收相当于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它还能正常运行吗?!”
    “而国家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固化财政系统它能支持吗?”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
    ……
    {冷不丁一看,这事很好对吧。但要知道另一件事。}
    {明万历初年与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数和征税田土数大体相当,而赋税收入却相差悬殊。}
    {清初常年赋税,仅地丁钱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