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武昌起义·帝制结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彻底进入收官死局的清朝,平静道:
    “历代皆行秦制。”
    “而秦制有两个根本不能动摇。”
    “第一,以官员为统治基础,追求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不是以封建贵族为统治。”
    “秦制下的贵族与官僚,只是贯彻皇权意志的工具,名下可以有土地,有爵位,也有俸禄可领,但他们不能拥有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不能治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也不能去处理封地里的政务。”
    “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皇权的喜怒。”
    “他们是皇权依赖的工具,也是皇权打击的对象。”
    刘启仔细想了想,从秦朝到清朝,确实一如阿父所说。
    “那第二个呢?”
    刘恒看着天幕里的小皇帝,静静道:
    “第二,保持人力物力的稳定汲取,并竭尽所能回避应该承担责任。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秦制会致力于消灭那些有影响的人与组织,以制造一种散沙化的扁平结构。”
    “邻里监察与军户制度,就是如此。”
    “这种结构可以极大降低汲取成本。”
    “在不影响稳定的前提下,朝廷也会很愿意引进新技术,以提升汲取强度,增加汲取总量。”
    刘启莽莽了点,但也不傻。
    跟后面那些皇帝不同,此时距离秦朝也没多少年,大秦给人的创伤还历历在目。
    他将阿父剖析的问题与天幕里的说辞对应起来,立刻明白了。
    “所以,运行秦制的朝代灭亡同样有规律可循。”
    “或亡于外敌的压迫入侵。”
    “或亡于内部统治基础发生分裂。”
    “或亡于底层百姓脱离散沙状态,变成有组织的力量,一如流民。’
    “而清朝作为一个典型,其灭亡也是如此!”
    刘恒点了点头,倚着软榻道:
    “谘议局可以代表地方民意,但这民意无法转变为权力,是否被接受全看朝廷的喜好。”
    “科举已经废除了,这些从举人、贡生,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无不希望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以维系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如果议员们在谘议局里的意见只属于牢骚,不能转化为政策,士绅们的社会地位便无从谈起。”
    “但中央议员的身份定死了是皇室宗亲,也就意味着民权不能染指君权,慈禧的种种政策也证实了这一点。”
    “地方士绅读书人没有了向上的渠道,这就导致了清朝失去了地方士绅的支持。”
    “而中央议员的皇室成员限制,也绝了地方督抚的上升之路。”
    “朝廷中枢失去了官员支持。
    “至于军事……………”
    都不用刘恒说,刘启就能猜到。
    “百姓组织起来了。”
    刘恒点点头,又插了一句。
    “而且百姓的组织未必没有地方官员与士绅做为推手。”
    “从庚申之变让咸丰帝丢了京城,圆明园也被烧成了灰烬,就已经是外敌的压迫入侵了。”
    “太平军以流民的形态起事,已割据江南多年,正是百姓脱离了散沙状态。”
    “湘军、淮军等团练武装出身的地方督抚开始拥有军权、财权和人事权,使内部开始出现新的利益集团,正是统治基础在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清朝早就该亡了。”
    “现在,只是回到本该回到的路上而已。”
    【1911年5月,由清朝皇族内阁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同时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清廷出卖筑路权的行径激起各地百姓反对。】
    【湖南各界群众以铁路公司、咨议局为阵地,积极争路,迫使湘抚杨文鼎奏请清廷收回成命。】
    【上奏遭申斥后,百姓相继罢工、罢市、罢课,拒交捐税。湖北咨议局召开大会抗议,疾呼“存路救国”。】
    {没看明白,谁给解释解释?}
    {晚清修铁路最初主要是依靠外国资本,效率比较高,铁路修建速度较快,比如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但是铁路的控制权往往也落到外国人手里。}
    {甲午战争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地方士绅就纷纷提出由本国商人自己集资商办,将路权、矿权收回,即所谓“不借洋债、自行筑路”,各地成立了很多商办铁路公司,如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等。}
    {但光有民族情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当时国内严重缺乏铁路建设技术和人才,资金短缺,更严重的是,贪污腐败无处不在,所以商办铁路往往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修起来的少之又少。}
    {而清廷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