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落的人文精神一样,这怎能被视之为拉历史倒车呢?”
其实,孔于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对三代文化观念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他“能在‘天人合一’的混沌文化背景中,独对‘人道’做出耀古烁今的创辟,从而真正建构了古老中华文化核心秩序,并铸造了传统人文精神之魂。”三代文化,天地鬼神盛行?可以说是一种“天”主宰的鬼神文化。孔子改造了三代文化中的人格神观念和天命观念,排除了对鬼神的虚妄迷信,摄取了其中天命观的精髓,“为自己的入学建构找到了一个逻辑的前提,也为之奠定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基础。”
孔子最深刻最有价值的创造,是他引仁入礼,把东夷人文化精神中最本质的“仁”同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文化中最基本的礼,结合起来。建立了他以仁秀横心内容,以礼为规范形式的仁学思想体系。什么是“仁”?“仁者人也”,这是最基本的概括。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但都是讲的做人的道理,其中最核心蜂条叫做“仁者爱人”。“爱人”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法。所以康有为说,“仁者,人道交偶之极则。”郭沫若先生说:“所谓仁道”,“也就是人的发现。”的确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只有在奴隶解放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仁道”思想。孔子的“仁学”是适应奴隶解放这个潮流的。
但有些论者,至今把孔子的“人”或“民”说成是奴隶主贵族阶级,我们认为这太曲解孔子的原意了。其实,孔子的“人”是泛指人类,“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他物的‘类’的概念出现的。”“把‘人’看作社会构成的基元,看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不仅使其学说必然蕴含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平等意识,而且也获得了对于人类的永远的意义。孔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礼记祭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这确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其意义决不只是为一个时代所占有,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孔子的亲和思想中,不仅没有族界,而且没有国界,凡天下有人之处均应如此,这和后世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国家主义没有共同之处。”
孔子的又一伟大革命性的创建,是他创办私学和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有教无类”为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确立了一个子等的原则,创办私学又为使人人受教育开了先河。这对过去“学在官府”又何尝不是一次革命性的开创?因此,说他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人,实不为过。
孔子崇尚周礼,但对周礼决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或死板机械地套用。而是循着其基本原则和思路加以改造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如他引仁入礼,要求礼一定要符合仁的精神,也就是守礼不违仁,故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的文化之根,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独特模式,而且超出了它的原生区域和民族,走出了国界,远播东亚,形成了东方儒家文化圈,近世又波及西方,唤起“生活在那里的智者,也会在新人文主义的潮流中呼吁到东方去寻找孔子的智慧。”
孔子儒学之所以能被统治阶级定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需要。一是赖于孔子超人的智慧,“好古敏求”,“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奋斗精神;二是他以睿智机敏的扬弃全面批判继承古代文化传统,完成了一次文化观念重大转型的开拓、改造和创新,伎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一次新生和飞跃的发展。故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凝聚的核心,为学者之宗,流传两千余年,几经阶级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斗争风雨和大批判的劫难而批而不倒,弃而不掉,今天和今后也还会在新的现代文化的构建当中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一位为前世集成,为后世立极的人物。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之一,主要是因为他为统治者提供了御人之术,才为统治者捧起来的。
总之,齐鲁地区是古代中华文化和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齐鲁文化是黄河与泰山既冲撞又结合的产物,两度繁荣,且通过孔子完成转型,承上启下地联为一系。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刚健自强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