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三是“秦二世的兄长”。这一派认为《秦始皇本纪》的有关章句应该理解为:“立二世之兄、子婴为秦王。”
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多采用第一种说法,又指子婴是二世长兄扶苏的儿子。
亦有论者支持第二说,论点包括:
子婴的遭遇、才干及影响力并非任何属秦二世同辈或后辈者所能企及。
根据《史记》所述,贾谊认为嬴子婴是使秦朝完全灭亡的人物。他在一篇论文中认为:只要子婴有“庸主之材”,加上中规中矩的辅佐,秦仍可保守关中地区。司马迁本人在《秦始皇本纪》中亦对贾谊的论文表示赞同。
东汉史家班固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秦二世死时,秦朝已不可救;子婴虽然无能为力,但杀死赵高的决定已证明他已尽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予以同情和尊重:“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还有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位仁兄的花边史料,新史料是这样说的,秦陵“第二大墓”,极有可能是子婴墓,袁仲一是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考古学家,在他最近关于秦陵的考古中发现,在秦始皇陵园旁新发现了“秦陵第二大墓”。这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陪葬墓园,这座拥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是秦始皇陵考古队2003年在秦始皇陵园外围进行勘探时发现的。与其近邻的还有5座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它们位于秦始皇陵园外城墙西侧500米处,勘探时伴有漆皮、锈铜、纺织品等秦代遗物出土。专家意外地发现,它们竟然都属于秦墓。
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说:“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和墓葬类型已基本清楚。这座意外‘现身’的‘中’字形大墓,其南北墓道长约109米,墓室东西宽26米,深约15.5米,它无疑是秦始皇陵园迄今发现的等级仅次于秦始皇陵的第二大墓。”
据袁仲一指出,这座墓园是一座附属于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墓园,这在秦始皇陵考古史上无疑属首次发现。这座大墓充满了谜团,譬如未见封土,墓道为南北向,尤其是墓主人的身份引人遐想。
坐西面东的秦始皇陵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多年考古表明,众多的陪葬墓均位于城垣内与城垣的东侧,陵园的西侧则是修陵人员墓葬区、窑址区、石料加工场及堆放砖瓦等建材区,严格说来是陵园外围的附属地区。
但是,这座大墓的等级很高,墓主的身份至少为君王级,墓园又独立地处在秦始皇陵区的西边缘(比起兵马俑的距离来要近得多),说明墓主人与秦始皇的关系必然密切。
袁仲一说,这座相对独立的小型墓园,与兵马俑坑一样不在始皇陵园的主要部位,但都属于始皇陵的陵区,是秦始皇陵的重要附葬部分,如不是秦始皇的宗亲,那么又会是谁能埋葬在这里呢?
亡国之君带来的谜团秦人的陵墓多位于国都附近。自迁都咸阳后,秦国君的陵墓多分布于咸阳、芷阳及骊山北麓。惠文王、悼武王葬于咸阳,昭襄王和悼太子、庄襄王葬于芷阳,孝文王葬于西安东郊、秦始皇葬骊山、秦二世胡亥葬西安南郊,唯有秦朝末代皇帝子婴的葬地不详。
袁仲一认为,子婴是秦二世之兄、秦始皇之子,被杀后埋于始皇陵园附近,是符合古代的丧葬礼制和一般常理的。因此,墓主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一种,就是秦朝的末代皇帝子婴。
袁仲一说:“秦始皇陵园只有外城的西北隅较空旷,把子婴墓放在西北隅也是迫不得已。子婴是亡国之君,在位的时间仅46天,仓促选址埋葬,致使墓上没堆筑封土,没筑城垣,连墓的方向都有违传统,遂致其葬地长期不明。”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骊山陵园后,陵园内的一切设施已成固定的格局。城垣内及外城的东侧已分布有大批的陪葬坑、陪葬墓,陵园的南侧紧靠骊山,陵园的外城北侧除有陪葬坑及大片宫殿建筑所占据的地面外,其余是地势低洼积水成池的池水。
在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筑寝殿便殿,还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秦始皇陵的过度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
这表明,生前希望传位万世而不灭的秦始皇嬴政在去世三年后,就与秦末代皇帝在地下“相伴而眠”,迄今已长达2200多年。这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等具有重要意义。
看来这位子婴兄也是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