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隆中对策(求追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思虑结束,诸葛亮回应道:
    “正德兄一语中的,玄德公之仁德,确为天下所共仰。”
    “玄德公,虽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其坚韧不拔之志,实乃我等所不及。”
    “孔明兄,”张岳沉吟片刻,继续说道,“你既有如此远见,何不早日投奔玄德公,共图大业?”
    诸葛亮轻轻摇头,目光中透出一丝无奈:
    “正德兄有所不知,我虽有心投奔玄德公,但时机未到,不可轻举妄动。况且,我尚需在此地继续观察时局,以待最佳时机。”
    孔明说完望向远方,此刻他在心中想到:
    这一次,会赢吗?
    张岳听到丞相的言语,在心中暗自思量。
    最佳时机?
    那应该是刘府君病故后了。
    刘府君不死,荆州世家是不会在明面上支持刘备的。
    在张岳思考的时候,诸葛亮问道:
    “亮有一问,请正德兄为我解惑。”
    听到孔明提问,正德心中虽有疑惑但还是回应道:“但说无妨。”
    孔明遂问道:
    “如若玄德公先得荆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一路取长安,一路取洛阳,可否三造大汉?”
    原来是隆中对啊。
    丞相的隆中对,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历史的事实证明这是错的,不可取的。
    二爷出事后,连消息都很晚才传到成都,更别说救援一事了。
    两地相隔太远了,同时这里面过分相信盟友了。
    想到这张岳便随即反对道:
    “孔明此谋偏安尚可,兴汉难成!”
    “北方曹操雄踞中原,势力庞大,虎视眈眈,岂能坐视玄德公坐大?”
    “江东孙权亦非池中之物,其兄孙策虽逝,然孙权承其基业,一旦其稳固江东,势必会夺取荆州之地。”
    “这里面最危险的就是江东孙氏,他们一定会背刺玄德公。”
    毕竟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荆州是夺取天下,一统江山的关键所在。”
    “荆州在谁手里,谁就是所有人的敌人。”
    孔明听到张岳瞬间做出的反对,心中略显惊讶,原来早就有人看出其中的关窍,而自己却一叶障目未见危机。
    此时孔明问道:“正德兄以为,我等如何行事,才可帮助玄德公一统天下。”
    张岳条理清晰地回答道:
    “玄德公若图三造大汉,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方能成事。”
    “因玄德公姓刘,人和之利得天独厚。”
    “先取荆州,再下益州。这只是地利的开始,不是结束。”
    “取益州后,需要休养生息数年,这期间可借助汉室之人和,和平夺取交州。”
    “之后等待东吴的动作即可,一旦他们率先动手,便师出有名,可顺势拿下扬州,形成南北对抗的局面。”
    “如此地利可成。”
    “再之后,秘密训练海军,以待天时。”
    “天时若现,便以海军奇袭北方沿海,侵扰徐州,青州,幽州等地。”
    “我汉中兵马,则向长安进兵,如若不成,可隔渭水与曹操对峙,此时可派人游说西凉之人,让他们作壁上观。”
    “荆州军团,扬州军团则北上攻取司隶与豫州之地。”
    “如此起四路大军,借汉室余威,金刀之谶,大事可成。”
    听闻正德的谋略,诸葛亮陷入了沉思,尤其是针对那所谓的海上力量,他更是细细斟酌。
    听名便可知其意,这是一支可以遨游大海的军队。
    正德海军的想法,可谓是古今未有。
    如此奇兵若是运用得当,则可一举颠覆曹操对于青幽徐三州的统治,毕竟先帝曾经在这三州驻留,民心可用。
    如此四面楚歌之局,那曹贼何其难破。
    诸葛亮心中激荡,思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难以平息。
    若吾主能得此人辅佐,何愁天下不定,汉室不兴?
    诸葛亮眼神闪烁,对张岳的见解深感敬佩:
    “正德兄所言,亮振聋发聩,但此计需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尤其是海军,非一朝一夕可成,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仅需精通水性之将领统帅,还需要能在大海中遨游的战船。”
    听到丞相的回话,张岳心中一愣,不愧是丞相,他还以为要费一番口舌,解释海军之意。
    如此智慧,不愧为千古第一相。
    “孔明兄,海船一事不用担心,吾已有初步构想。”
    “至于将领人选,亦不是难事,那江东之地有的是心向大汉之人。”
    “再不济也可在交州选取海军将领,毕竟他们亦是我汉家子民。”
    ······
    与此同时,新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