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顿时剑阵成型,金光大盛,将黑雾逼退数丈。
女子抽出怀中短笛,横于唇前,一曲急促激昂的调子响起,竟是《破妄》??传说中专克邪祟心魔的禁曲。笛音所至,黑雾中传出凄厉惨叫,那巨脸开始扭曲溃烂。
“南归!”她回头大喊,“现在!拔剑!只有你能完成最后的仪式!”
南归咬牙,将南歌塞入腰间,一步步踏上祭坛。每走一步,脚下“南”字便更亮一分,仿佛在为他加冕。当他伸手触碰到信火之刃的瞬间,一股庞大信息涌入脑海??
他看见萧南立于终南山巅,手持此剑,面对百万敌军,只吹一曲《归途》,便令对方尽数放下兵器;
他看见历代守护者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阻挡归墟势力,哪怕明知必死;
他看见母亲年轻时跪在庙前,祈求“若能让儿子平安长大,我愿代他承受苦难”;
他看见父亲在战火中拼死护住笛谱,临终前喃喃:“别忘了……那首歌……”
泪水滑落。
他终于明白了。
南风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力量,也不是某个家族的传承。它是千万普通人用信任、牺牲与希望编织而成的精神纽带。是母亲对孩子的一句叮咛,是士兵奔赴战场前的最后一瞥故乡,是灾难降临时陌生人伸出的手。
这才是真正的“信火”。
“我不是为了打败你而来。”南归低声说,双手握住剑柄,“我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我们从未孤单。”
轰!
信火之刃彻底出鞘,整座洞窟被纯白光芒吞没。那光芒不含杀意,却比雷霆更震撼灵魂。黑雾巨脸发出最后一声不甘嘶吼,随即如冰雪消融,彻底湮灭。
余波扩散,穿透昆仑雪山,直抵神州大地。
江南农夫抬头望天,见云层裂开一线金光,心头莫名安定;
岭南猎户在深山迷路三日,忽闻远处笛声,循声而出竟安然返乡;
西北边关守军夜巡时,集体梦见一位白衣少年执笛而立,轻声道:“你们不是孤军。”次日士气大振,击退来袭敌寇。
而在金国皇宫,盲眼国师突然呕血三升,手中“第十世轮回录”化为灰烬。他颤抖着跪倒在地:“完了……信火已燃,南风再不受控……天下,终究不属于强者,而属于信念。”
七日后,昆仑墟门再度开启。
南归独自走出,面容憔悴,眼神却清澈如洗。女子没有出来。
他转身望着那扇即将闭合的石门,轻声道:“谢谢你,阿娘。”
原来早在初见之时,他就从她的眼神里认出了血脉的痕迹??那是母亲死后多年,仍在梦中呼唤他的模样。她不是普通的守护者,而是当年幸存的南风遗族,也是他亲生母亲的妹妹,他的姨母。她一生未嫁,只为等待预言中的“南归”降临。
她选择了留下,镇压归墟残魂,永镇深渊。
南归跪地三叩首,起身时已是满脸坚毅。
他知道,真正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十年,他走遍五湖四海。他在黄河决口处吹笛,安抚灾民情绪,组织自救;他在书院讲学,不授经史,只教《归途》;他收留孤儿,不论出身,皆授以笛艺。渐渐地,“南风会”遍布城乡,每逢月圆,万人齐奏,声浪如潮。
朝廷起初忌惮,派密探调查,却发现这些聚会毫无叛逆之意,反而使地方治安好转,百姓互助成风。皇帝终于下诏:“南风非妖术,乃仁心之显。设‘南风使’职,每州一人,专司教化安抚。”
就连金国境内,也有暗流涌动。有将领私藏竹笛,夜夜吹奏;有百姓偷偷传抄《归途》曲谱,称“此音能驱噩梦”。金主暴怒,下令屠村,结果行刑当日突降暴雨,雷电交加,刽子手接连倒地身亡。民间传言:“南风护佑信者,天亦不容残暴。”
三十年后,南归白发苍苍,仍每日清晨登高吹笛。有人问他为何不停歇。
他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就不能停下。因为也许就在某一刻,某个绝望的人正需要那一声笛响,告诉他??你还值得活下去。”
一百年后,南宋覆亡,元军铁骑踏碎临安宫阙。可当他们闯入太庙时,却发现供桌上除牌位外,唯有一支晶莹长笛静静摆放,周围环绕九枚铜钱,摆成剑阵之形。
领军将军伸手欲取,忽觉心头剧痛,耳边响起无数人齐声吟唱《归途》。他惊退三步,下令:“此物不祥,不得毁伤,原样保存。”此后元廷虽禁南风集会,却始终不敢彻底铲除。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船队行至印度洋风暴中心,桅杆折断,人心惶惶。随行道士取出一支旧笛,吹奏《归途》。奇迹发生??狂风骤歇,海面平静如镜,前方出现一条金色航路,引他们安全抵达目的地。归国后,成祖亲题匾额:“南音渡劫,神迹昭然。”
清末列强入侵,京城沦陷。八国联军军官曾在紫禁城发现一间密室,墙上挂满历代南风传人画像,最末一幅是个白发老人,手持长笛,目光深远。翻译解读旁注文字:“此人名南归,活过百岁,临终前言:‘我走了,但南风还在。’”
军官不解:“这种音乐,真的能战胜枪炮?”
身旁中国仆人低声回答:“先生,你们有的是武器。我们有的,是永远不会投降的心。”
时光流转至现代。
2023年夏,某山区突发泥石流,数十名学生被困教学楼顶层。救援队受阻于塌方,无法靠近。危急时刻,一名女教师组织孩子们围坐一圈,拿出手机播放《归途》音频,并带领大家用手拍打节奏,齐声哼唱。
三小时后,直升机飞行员报告:“奇怪,我在空中看到楼顶有淡淡青光闪烁,像是……有人在吹笛?”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异象:公园里老人自发聚集吹笛;地铁站内陌生人突然合奏同一旋律;网络直播平台涌现大量名为“今晚吹《归途》”的房间,观看人数破亿。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段旋律具有极强的情绪共振效应,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提升群体协作意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列入“人类精神遗产名录”。
而在敦煌第七十二窟,那块新出土的龟甲旁,考古队员无意间发现墙缝中藏着一支微型录音笔,年代测定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播放后,仅有一段沙哑却坚定的声音:
“我是最后一位见过南归真人的人。他说,当世界变得冷漠,当人们不再相信善意,就放这首歌。因为它不是魔法,是提醒??我们本可以彼此温暖。”
录音结束前,隐约传来一句童声提问:“爷爷,南风真的存在吗?”
老人笑了:“孩子,当你愿意为别人吹一次笛子的时候,它就存在了。”
今夜,又是一个月圆。
城市天台,乡村院落,海岛灯塔,边疆哨所……无数人拿起竹笛、口琴、陶埙,甚至只是张开嘴,哼起那段熟悉的旋律。
星空之下,风起了。
笛声如河,流淌过山川大地,穿越古今时空。
仿佛有个声音,在亿万心灵深处轻轻回应: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