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是非陡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官记载:
    >“乾道三年春,天下异象频发。百姓但凡提及‘南风’二字,便觉心中安定,勇毅倍增。有小儿病危,家人whisper‘南风常在’,竟奇迹生还。朝廷不得已,废除禁令,反设‘南风祠’于各州县,供民众祈福。”
    更有诗云:
    >南风吹彻九州寒,
    >万民同声唤平安。
    >莫道孤童无寸铁,
    >一曲笛音退万鞍。
    十年后。
    昆仑墟门重开,一道身影缓步走出。是南归,已长成青年,眉宇间既有少年纯澈,又蕴藏着历经沧桑的沉静。他手中仍握“南歌”,身后却不见女子踪影。
    人们问她去了哪里。
    南归只是望向星空,轻声道:“她成了新的守望者,就像当年的萧南一样。有些人注定不能留在人间,因为他们要守护更大的东西。”
    “那你呢?”有人问。
    “我留下来。”他说,“因为还有人需要听见笛声。”
    自此,南归游历天下,不称王,不立教,只做一件事:教人吹笛。不论贵贱,不分老幼,只要愿意倾听《归途》,他便倾囊相授。渐渐地,民间兴起“南风会”,每逢月圆之夜,万人齐聚旷野,共奏一曲,声震天地。
    金国屡次南侵,皆在边境遭遇奇异现象:将士莫名疲惫,战马拒行,将领梦中见白衣男子持笛而立,一曲未毕,全军溃退。金主惊惧,下令焚毁境内所有竹笛,斩杀吹奏者,却愈禁愈盛。
    百年之后,《大宋遗事》增补卷三载:
    >“南风之教,不在庙堂,而在人心。其旨惟二:一曰信,二曰继。信者不孤,继者不断。故虽朝代更迭,战火频仍,然南风之音,从未断绝。”
    又记:
    >“淳?八年,海外扶桑遣使来华,献古卷一幅,绘有少年执笛立于海畔,身后万民追随。使者言:‘我国祖训相传,南方有圣人,以音律治心,胜于刀兵。’遂请归国传习。”
    再至元末乱世,朱元璋起兵江淮,军中夜夜有笛声相伴。谋士问其来源,元璋笑而不答。直至洪武登基,方于宫中秘阁取出一支残旧竹笛,上刻“南歌”二字,轻抚良久,叹曰:“当年饥寒交迫,几欲弃义投贼,幸闻此曲,方知初心未泯。”
    他命工匠复制千支,分赠诸将,题铭曰:“宁负江山,不负南风。”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明清易代,民国动荡,战火纷飞之际,仍有老人怀抱竹笛,在废墟中为孩童吹奏《归途》。抗战时期,某山村小学师生于防空洞中齐奏此曲,敌机盘旋三圈后竟自行撤离,事后飞行员回忆:“仿佛听见无数人在唱歌,劝我们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研究发现,“南风现象”具有强烈心理暗示效应,能显著提升群体凝聚力与抗压能力。虽无法解释其源头,但仍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十一世纪某年,考古队于敦煌第七十二窟深处发掘出一块完整龟甲,上面刻满古老文字,经破译后仅一句:
    >“第十世非终点,乃循环之始。南风不死,因信永存。”
    而在网络时代,“南风”成为无数公益组织、救援行动的精神象征。每当灾难降临,总有人发起“南风计划”,号召陌生人彼此扶持,共渡难关。
    某山区支教老师记录:
    >“孩子们不会读古文,也不懂历史,但他们知道‘南风’代表着希望。有个小女孩问我:‘老师,如果我们一直相信南风,它会不会有一天真的回来?’我说:‘它从未离开。’”
    是夜,她梦见终南山巅,一对父子并肩而立,手中各执一笛,遥望东方。
    风起时,笛声又响。
    仿佛千万人在齐声吟唱:
    >南风吹雪夜未央,
    >一剑焚尽九幽光。
    >若问英雄今何在?
    >星河深处有南乡。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