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以百岁老人少有的敏捷,迅速向茅草屋外冲去。
一刻钟后,他气喘吁吁地跑到山洞附近,脸色凝重。
虽然这头黑熊在他面前颇为温顺,但他不敢保证遇到其他人时,黑熊是否还能如此听话。
要是那几...
太平公主在处理完西域敌军事件后,长安城内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她敏锐的政治嗅觉告诉她,这只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朝堂之上,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围绕着储君人选的问题,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局势错综复杂。
###储君之争
武则天年事已高,关于谁将继承皇位的讨论愈演愈烈。李氏宗亲与武氏家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一部分大臣支持立武承嗣为太子,认为这样可以延续武周政权;而另一部分忠于李唐旧臣的大臣则主张迎回庐陵王李显,恢复李唐正统。作为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在这场纷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起初,太平公主并未明确表态,而是选择静观其变。她深知,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母亲对权力的执念正在让整个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果继续拖延储君问题,一旦武则天驾崩,大唐极有可能陷入内乱。
经过深思熟虑,太平公主决定站在李唐一边。她并非单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李唐毕竟是大唐的根基,只有确立合法的继承人,才能避免朝局动荡。于是,她开始秘密联络那些倾向李唐的大臣,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逐步瓦解武氏集团的支持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太平公主截获了一封密信,内容显示武承嗣正试图联合北方游牧部落发动政变。这让她更加坚定了立场??必须尽快解决储君问题,否则大唐将面临灭顶之灾。她立即向武则天呈递证据,并以冷静而坚定的语气劝说:“母后,天下人心所向,皆在李唐。若执意扶持旁支,恐引火烧身。”
武则天听罢沉默良久,最终同意召见庐陵王李显。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确保李显顺利登基,仍是摆在太平公主面前的一道难题。
###朝堂新局
随着李显返回长安,朝堂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拥护李唐的大臣士气大增;另一方面,武氏一党却并未甘拜下风,他们仍在暗中策划反击。为了巩固李显的地位,太平公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她建议武则天重新分配权力,削弱武氏家族在朝中的影响力。例如,将一些关键职位交给中立或倾向于李唐的大臣,同时提拔一批年轻有为的新锐人才进入中枢机构。此举既安抚了反对派,也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
其次,太平公主加强了对边疆防御的投入。她意识到,外部威胁往往能够成为内部矛盾的导火索。因此,她派遣精锐部队驻守要塞,并亲自巡视边关,鼓舞将士士气。同时,她还积极发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用外交手段化解潜在冲突。
此外,太平公主还特别注重改善民生。她提出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广泛支持。这种自下而上的民意基础,使得任何企图颠覆李唐统治的行为都难以得逞。
###内忧外患
尽管太平公主的努力初见成效,但她很快发现,真正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就在李显被正式册立为太子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长安的平静。
原来,武承嗣及其党羽不甘失败,秘密纠集了一批心怀不满的将领和地方豪强,在洛阳发动兵变。消息传来时,整个长安城陷入了恐慌之中。许多官员纷纷逃离岗位,甚至有人私下投靠叛军。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太平公主再次展现出超凡的领导力。
她迅速召集忠诚于李唐的将领,部署防御计划。同时,她亲自起草诏书,以武则天的名义号召各地藩镇勤王平叛。为了争取更多盟友,她还派遣使者前往契丹、突厥等周边势力,承诺给予丰厚回报,换取他们的中立态度。
战斗打响后,太平公主坐镇长安,统筹全局。她不仅负责调度粮草辎重,还亲自参与战事指挥。在她的精心安排下,大唐军队成功击退叛军主力,并乘胜追击,彻底摧毁了武承嗣的残余势力。
这场胜利极大地巩固了李唐的统治地位,也让太平公主声望达到巅峰。然而,她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荆棘。
###母女分歧
随着局势趋于稳定,太平公主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虽然表面上母女二人依旧和睦相处,但在某些重大决策上,她们的意见经常出现分歧。
武则天始终无法完全放下对权力的渴望,她希望通过延长自己的统治时间来确保大唐的安定。然而,太平公主却认为,适当地放权才是明智之举。她多次尝试说服母亲退居幕后,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