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40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妃、福成长公主也将敌意更多地投向了康王,只待时机再出手。
    八月底,永昌帝从大齐四个京营、十六处地方都营随机勾选的共二十万大军陆续抵达了北苑城墙之外。
    凉州有两个都营,选兵两万,姚黄问惠王爷可否见过这两万兵的名单。
    赵?:“不曾,不过你的三个表哥都是今年才派过去的武进士,父皇应该不会勾他们的名字。”
    选不认识的,才叫随机。
    姚黄倒也没有太失望,顺势同惠王爷聊起了大阅武:“四大京营离得近,他们那四万人来北苑很方便,各地都营的一万兵马千里迢迢地赶过来,一路跋山涉水,人与战马都有可能生病,如此就要特意预备一批药材,包括路上损耗的粮草、军械等等,国库岂不是每隔三年都要为大阅武多出一大笔银
    饷?“
    赵?:“确实会损耗银饷,但如果没有三年一次的大阅武,地方都营极易出现操练懈怠之弊,兵废国弱,邻国便有了可乘之机。”
    他仔细给王妃讲了大阅武的好处,譬如朝廷在决定实施大阅武的国策前便先在各都营派兵进京的一路上修建了几处粮仓,如此避免了粮草转运之难,将来边关遇到战事需要调兵,地方都营、沿途供应粮仓的州府都能及时策应。
    更重要的是兵,各地参加大阅武的一万士兵是皇帝随机勾选的,他们的阅武表现直接与各都营将领的升迁有关,将领们为了自己的前程不能懈怠操练,要操练就得保证士兵们的体格,也就不能再明目张胆地克扣军饷、棉衣等军需。
    士兵们的体格、操练得到了保证,三年一次的长途跋涉则成了调兵实战演练,演练得多了经验足了,整体兵力便会得到显著提升。
    兵强才能保证边疆安稳,边疆安稳了,朝廷才能集中精力安民富国。
    姚黄不爱看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或兵法韬略,但她喜欢听父兄们聊军营的军务或琐事,也喜欢听惠王爷这么浅显易懂地给她讲出来。
    “最先想出大阅武的法子的人是谁?”姚黄问。
    赵?道:“前任威远侯岑老侯爷提出来的,先皇采纳不久便病逝了,父皇登基后正式落实了这项国策。”
    镇国公府李家是大齐朝开国时便延续下来的名将之家,威远侯府岑家则发家于前任老侯爷,乃是两朝将族新贵。
    姚黄钦佩道:“老侯爷厉害,父皇也很厉害。”
    早三十年国库还很紧张呢,永昌帝就敢拨银子用在大阅武一事上,不知担负了多少压力,就怕银子流水似的花出去了,兵还没练成。
    赵?颔首,父皇与先皇完全当得起本朝的两代中兴之主。
    今年的大阅武定在了九月十六,为期三日。
    九月十三,庆王持续了三个月的闭门思过终于结束了,一大早天还没亮,庆王就早早来到永昌帝的寝殿外,跪着请罪。
    跪了小半个时辰,汪公公将人领了进去。
    今日没有小朝会,永昌帝正准备吃早饭,看看进来后就跪在地上的老三,瞧着比刚从荆州回来的时候还瘦,永昌帝道:“再给朕讲讲,你剿匪一役都错在哪了。”
    庆王痛心疾首地说了一通,还是永昌帝在大殿上骂他的轻敌、损兵过多之过。
    永昌帝满意地点点头:“你还年轻,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别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就行,过来,陪朕一起吃吧。”
    这下子,庆王的眼泪是真的流出来了,父皇终于原谅他了,愿意与他同食!
    除了同食,永昌帝还给了庆王一个新差事,让他去京城南营的一万选兵那边暂任副指挥使,正指挥使是岑钧。
    庆王眼里顿时又燃起了斗志。
    柔妃、福成长公主、郑元贞知道后,虽然不至于一下子就认为庆王又有了希望,但还能得到重用,怎么都是件喜事。
    九月十五傍晚,永昌帝在行宫设宴,赴席者除了二十个领兵过来的都指挥使,还有康王、惠王、庆王。
    二十位大将入殿后,先给永昌帝父子行礼。
    凉州来了两位都指挥使,威远侯岑连山便是其一。
    所有人都看见了,岑连山朝轮椅上的惠王行礼时,红了眼眶。
    而那三年抗乌之战中,凉州的另一位都指挥使以及晋州、冀州、辽州的都指挥使都曾与惠王并肩作战或同聚一堂商讨战术,包括来自南州的都指挥使骆衡也曾与十八岁的惠王殿下共御蛮敌。
    这五位大将没像岑连山那么失态,甚至待惠王如待康王、庆王。
    可永昌帝知道,三个儿子在诸位将领心中绝不是同等的份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