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当大军到达峪口城外,并扎营的时候,冯大勇所部派来增援李恒的援军也到了。
这些天,几乎都有援军赶来,以之前打胡骑的主力为主,以冯大勇所部为辅。
而这一次,跟随援军而来的,还有被贾平安裹胁的大夏礼部尚书宋轶文。
正是有了这个人,冯大勇在晋州西线收复各城的过程顺利了许多。
现在整个晋州都已经归为贾平安所有,宋软文就没有了用处,跟着援军一起来到了大营处,随即就面见了贾平安。
一见面,宋轶文便高呼不可两字,......
辽郡之战后,田星洲率残部退守百里之外的青州,而秦军则乘胜追击,将辽郡周边防线全面巩固。辽郡一役,秦军以少胜多,大破大夏军主力,使得北地诸国无不震动。秦王嬴政在咸阳大宴群臣,亲自下诏嘉奖李恒,并赐“镇北将军”之号,命其统领北疆诸郡,镇守边陲。
辽郡城内,百姓欢庆胜利,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李恒并未因战功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谨慎。他深知,辽郡虽胜,但大夏国力未损,田星洲虽败,却未必甘心。更何况,秦国内部亦非铁板一块,朝堂之上,对北疆战事亦有不同声音。
这一日,李恒正在府中与副将议事,一名亲兵匆匆入内,禀报:“将军,咸阳来使已至城外,携王命而来。”
李恒闻言,眉头微皱,随即起身道:“备马,随我去城门迎接。”
一行人策马出府,直奔城门。城门外,一名身着紫袍的中年官员已等候多时,见李恒到来,拱手道:“李将军,陛下命卑职带来密诏,请将军接旨。”
李恒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朗声道:“臣李恒,恭迎圣旨。”
那官员展开诏书,朗声道:“奉天承运,秦王诏曰:辽郡之战,李恒忠勇可嘉,功勋卓著,特赐‘镇北将军’之号,统领北疆诸郡,节制边军,镇守北疆。望其恪尽职守,不负朕望。钦此。”
李恒叩首道:“臣李恒,领旨谢恩。”
诏书宣读完毕,那官员将密诏递上,低声道:“将军,陛下另有密令,命您亲自拆阅。”
李恒接过密诏,拱手道:“请大人随我入城歇息。”
两人并骑入城,直入将军府。待亲兵退下后,李恒才缓缓展开密诏,只见其上写道:
“李恒,辽郡之战,虽胜,然朕忧其后。大夏虽败,然其国力未损,田星洲虽退,然其心未死。朕恐其借机反扑,故命你务必严守辽郡,不可轻敌。另,朕已命赵将军率三万精兵北上,归你节制。若大夏再犯,务必一举歼灭,不可使其再窥我北疆。朕望你忠心不二,不负朕托。”
李恒读罢,神色凝重。他深知,秦王此举,既是信任,亦是试探。赵将军乃朝中老将,素与李恒不睦,此次北上,名义上归其节制,实则恐怕另有安排。
翌日,李恒召集众将,将密诏之事告知众人。副将王烈皱眉道:“将军,赵将军与你素有嫌隙,此次北上,恐怕不会听从调遣。不如先发制人,将其军权夺去。”
李恒摇头道:“不可。赵将军虽与我有隙,但其资历深厚,军中亦有威望。若贸然夺权,恐生变故。不如暂且按兵不动,待其到来,再作打算。”
众将闻言,皆点头称是。
数日后,赵将军率三万精兵抵达辽郡。李恒亲自出城迎接,两人寒暄一番,便一同入城。赵将军虽表面恭敬,但言语间却多有试探,李恒亦不动声色,应对自如。
几日后,李恒召集众将议事,赵将军亦在列。李恒道:“诸位,大夏虽败,但其主力仍在,田星洲必不会善罢甘休。我军虽胜,但亦不可轻敌。如今赵将军率三万精兵前来,我军实力大增,若大夏再犯,我军便可一举歼灭。”
赵将军闻言,微微一笑,道:“将军所言极是。然卑职以为,我军虽强,但不宜久守辽郡。不如主动出击,趁其未稳,攻其不备。”
李恒眉头微皱,道:“赵将军之意,是欲出兵青州?”
赵将军点头道:“正是。田星洲虽败,但其主力尚在,若待其恢复元气,再犯辽郡,我军恐难应对。不如先下手为强,趁其立足未稳,一举攻破青州,彻底断其北上之路。”
李恒沉吟片刻,道:“赵将军所言,亦有道理。然辽郡乃我军根本,若主力尽出,恐防大夏趁虚而入。不如暂留两万守军,以防万一。”
赵将军闻言,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道:“将军顾虑周全,卑职佩服。”
议事结束,赵将军回到营中,心中却已生疑。他原以为李恒会急于出兵,趁胜追击,未曾想其竟如此谨慎。他心中隐隐觉得,李恒似乎另有打算。
夜深人静,赵将军帐中,一名亲信低声问道:“将军,李恒如此谨慎,恐怕不会轻易出兵。我们该如何应对?”
赵将军沉思片刻,缓缓道:“此人果然不简单。若他不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