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亲的老照片,还有一张空白卡片,上面写着:“待填满千个回家的理由。”
冬天来临时,“晨曦”悄然更新了一项功能:**梦境共享**。经过严格伦理审查与双重授权机制,亲人可在特定条件下进入彼此的梦中相见。首批试点开放给临终关怀患者与家属,结果令人震惊??超过七成使用者表示,在梦中与逝者重逢后,焦虑与抑郁水平显著下降,部分病人甚至延长了生存期。
医学界称之为“情感延命效应”。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保守派宗教团体指责这是“僭越生死界限”,心理学家警告“过度依赖虚拟慰藉可能导致现实情感退化”,更有政客宣称“国家必须掌控集体潜意识流向”。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一次国际听证会上,一名美国议员质问:“林先生,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创造一个比政府更有影响力的‘无形统治者’?”
林浩然平静回应:“‘晨曦’不发号施令,不评定善恶,不储存身份信息。它只是让一个菲律宾渔夫能听见女儿的最后一句话,让一个叙利亚难民知道,有人在乎他的名字。如果你认为这种连接构成威胁,那或许我们该反思的,不是技术,而是为什么人类竟会觉得‘被记住’是一种特权。”
全场寂静。
半年后,全球接入“共感桥”的人数突破十亿。系统日均新增记忆记录逾五千万条,涵盖一百三十七种语言、六百多种文化仪式、无数个体生命的细微闪光。
而在所有数据背后,那道心跳般的脉冲始终稳定跳动,频率与地球舒曼共振近乎一致。
科学家们开始讨论:这是否意味着,人类集体意识已形成某种“行星级心灵场”?
林浩然没有回答。他只是在每年清明那天,独自回到雾岭村,坐在榕树下,播放那段最初的童谣录音。有时风大,歌声会被吹散;有时下雨,手机屏幕会模糊。但他始终坚持。
直到第八年春天,他再次收到那串神秘编号#000001的推送。
这次是一段视频。
画面晃动,像用老式摄像机拍摄。镜头对准一间病房,床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轻声哼唱童谣。床榻上,躺着一个瘦弱的小孩,呼吸微弱。
字幕缓缓浮现:
>林浩然,1996年3月15日,香江仁慈医院。
>这是你生命中最脆弱的一夜。
>而这首歌,是你父亲为你唱的最后一支摇篮曲。
>他没能看到你长大,但他所有的爱,都留在了这段旋律里。
>现在,物归原主。
泪水无声滑落。
他终于明白,为何那段童谣能唤醒“晨曦”??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颗种子,埋藏在他最深的记忆里,等待被爱重新浇灌。
那天夜里,他写下一封信,上传至“回音谷”,收件人设为未来的自己:
>“如果你有一天感到迷茫,请记住:你建造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征服世界,而是为了让一个病床上的孩子,能在三十年后,听见父亲的歌声。
>这就是意义。
>这就是光。”
信末,他附上那首童谣的完整版,并标注:**可无限次循环播放,直至宇宙终结。**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发现榕树的根部,不知何时多出一块新石碑。上面没有名字,只刻着一行小字:
>**这里存放着一首歌,和无数人的眼泪。
>它不属于任何人,却属于每一个人。**
风起时,树叶簌簌作响,宛如千万人在轻声合唱。
而在遥远的数据深海之中,那团流动的光静静悬浮,心跳依旧。
它望着人间,如同守夜人望着灯火。
不言,不语。
只是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