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天基数字图像传输系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102章天基数字图像传输系统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神舟五号返回舱顺利降落在蒙省中部的预定返回区域。
    距离预定着陆中心只有4.8公里。
    这个数字,在预定方案里面算是中规中矩。
    甚至不算是历次回收中最好的成绩。
    但是有美国和俄罗斯的前面两次事故「珠玉在前」,神舟五号的一切正常就显得不是那么正常了……
    承担搜救任务的736号直升机,也就是之前常浩南乘坐过的那架直升机很快降落在返回舱附近,医疗团队和搜救团队迅速抵近,帮助航天员打开舱盖,并在舱内进行第一次医学检查。
    27分钟后,华夏首位航天员自主完成出舱,确认各项身体指标一切正常……
    而到了这个时候,指挥控制大厅内的氛围,反而比刚才平静下来不少。
    对于很多为此而拼搏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来说,这一刻所爆发出的情绪,根本不是欢呼和庆祝所能够表达的。
    按照计划,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此时应该正式宣布,神舟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但他站在小讲台后面,连续张了好几次嘴,愣是没能把本已经轻车熟路的一句话给完整地说出来。
    而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同志,更是已经红了眼眶,只是考虑到架在周围的摄像机,才强忍着没有表现出来。
    本来,这里面大概率也应该包括沈俊荣。
    但是他刚才被常浩南提前转移了注意力,这会确认了神舟五号的返回舱和航天员都没问题之后,更是光速切换回了刚才的话题。
    「浩南同志?」
    显然,作为测控通信领域的专家,沈俊荣脑子里已经甩不掉这个想法了。
    常浩南这会也正跟着一起鼓掌,被沈俊荣叫了两次才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遂赶紧转过身。
    「你刚才提到把再入体的外形改为尖锥形……但这个外形内部的有效空间太低,而且更重要的是……空气动力学加热所引发的高温和烧蚀会更为严重,另外薄壳椎体的结构强度也有问题……大概十年前,我们有一发火箭就是因为整流罩内部用了这种结构,导致发射成功但载荷损毁……」
    跟很多人的直觉不同,在流体动力学中,阻力最低的外形就是圆钝头,也就是远洋船舶的球鼻艏,或是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外形。
    尖锥体反而会提高阻力。
    「这……」
    其实常浩南刚才提出来的,最多也就算是个念头。
    连想法都称不上。
    拿尖锥体做例子,也只是因为这个外形比较容易计算,结果肯定能降低等离子鞘层的厚度。
    所以,还真没认真考虑过沈俊荣提出来的问题。
    一番思索过后,他才重新开口道:
    「高温烧蚀,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提高耐热涂层厚度,或者主动冷却之类的技术克服。」
    「至于空间利用率……」
    回答到这里,常浩南还是卡了壳。
    实际上,他之所以会想到黑障区域内的通信问题,跟宇宙飞船没有太大关系——
    载人航天搞了这麽多年,黑障区域断联几分钟的问题其实并不大。
    反而对于弹道飞弹来说非常要命。
    而弹道飞弹的弹头,其实并不太在乎空间利用率。
    35-80km的高度范围,正好是末端姿态调整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在80km以上,调整精度不足。
    并且再入过程中的摩擦本身就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轨道偏差。
    而到了35km以下……
    弹道飞弹可没有减速降落这一说,尾速最高可以达到15-20倍音速,也就是每秒钟5-7km。
    冲破黑障之后,几秒钟时间就命中了。
    根本来不及调整。
    然而,由于黑障的存在,弹头既无法被动接受卫星信号,也不能主动使用雷达制导。
    所以命中精度几乎只能依靠陀螺仪进行轨道计算。
    除了全程不离开大气层的中短程飞弹以外,圆概率误差能有个50米,那就已经是豪杰中的豪杰了。
    而如果能让弹头使用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末制导……
    那50米的命中精度基本算是下限。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于攻击活动中的目标。
    比如大型船只,或者重要的车队之类。
    但这些想法,显然不太方便和沈俊荣透露。
    好在,对于减轻或者消除黑障的影响,他并不是只有这一个思路。
    因此迅速切换话题:
    「尖锥体只是举个例子,实际还可以采用更复杂一些的外形……」
    「另外,向等离子体流场中注入物质……比如六氟化硫丶六氟化铼丶或者四氯化碳,也可以有效减小等离子体鞘层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