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一天,全世界至少有5亿人直接或间接地收看了央视的现场直播。
当XS-1空间反应堆启动成功,并输出145kW发电功率的那一刻,人类仿佛已经站在深空探索时代的大门口,并且掏出了钥匙。
根据估...
第二天一早,林浩就来到了实验室。这是一间位于基地深处的特殊实验室,墙上贴着“非授权人员严禁入内”的红色警示牌。林浩的胸牌上已经更新了权限标识,他顺利通过了多道安检门,进入了核心区域。
实验室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属味。王教授已经在工作台前等待,旁边站着三位穿着军装的中年人,神情严肃。
“林浩,来。”王教授招了招手,“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张副团长,负责本次军方材料的交接与监管。”
林浩上前一步,与三人握手。张副团长约莫四十出头,目光锐利,语气简洁:“林浩博士,我们久仰了。”
“张团长好。”林浩点头回应。
王教授继续介绍:“这位是材料分析组的李工,这位是实验安全组的赵工。从今天开始,我们四人小组将共同负责对新型材料的分析测试。”
林浩一一打招呼,心中却清楚,这三人中,恐怕张副团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者”。
“材料已经送达。”李工从身后一个金属箱中取出一个密封的透明容器,里面是一块拳头大小的黑色晶体,表面泛着金属光泽,仿佛能吸收周围的光线。
林浩凑近一看,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这块材料的表面结构极其规则,像是某种天然形成的纳米级晶体,却又带着一种无法用现有材料学理论解释的秩序感。
“这就是从陨石中提取的材料?”林浩低声问道。
“是的。”李工点头,“这块是原始样本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已被送往其他研究单位。”
林浩戴上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容器放入实验台上的测试仪中。他启动了X射线衍射仪,开始对材料进行初步结构分析。
屏幕上很快出现了衍射图谱,林浩皱起眉头:“这结构……似乎是一种全新的晶体结构,和我们已知的任何矿物都不匹配。”
“我们也注意到了。”李工说,“初步测试显示,它的晶格参数远超常规晶体,且存在某种对称性缺失,可能是由于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导致。”
“我怀疑它不是自然形成的。”林浩喃喃道。
张副团长闻言,目光微凝:“什么意思?”
林浩抬头看向他,缓缓说道:“从晶体结构来看,它更像是某种人工合成的产物,或者……某种非地球环境下的自然产物。”
“比如?”张副团长追问。
“比如……外星环境。”林浩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实验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王教授咳嗽了一声:“不管它来自哪里,我们的任务是解析它的性能。林浩,你先进行电导率测试,看看它是否具备超导特性。”
林浩点头,将材料放入低温超导测试仪中,开始降温。随着温度逐渐下降,仪器上的电阻值开始下降,最终趋近于零。
“果然!”林浩激动地说道,“它确实具备超导特性,而且……在零下50摄氏度就开始表现出零电阻状态,远高于常规超导材料。”
李工记录下数据,张副团长则盯着屏幕,神情凝重。
“如果它能在常温下保持这种状态……”林浩喃喃道。
“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掌握了一种常温超导材料。”王教授缓缓说道。
“这将彻底改变能源传输、电子设备、甚至武器系统的设计。”张副团长沉声道。
林浩沉默片刻,低声问道:“这块材料,是唯一一块吗?”
“目前是。”李工答道,“但军方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类似的陨石样本。”
林浩点点头,心中却升起一丝不安。他隐隐觉得,这块材料的出现,远非偶然。
***
接下来的几天,林浩全身心投入到对这块材料的分析中。他尝试了多种测试手段,包括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热导率测量等。每一次测试,都带来新的惊喜和疑问。
材料的电子结构异常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能维持超导状态。更令人震惊的是,它对电磁场的响应极其灵敏,似乎能主动调节自身的导电性。
“这不像是被动材料。”林浩在一次小组会议上说道,“它更像是……某种智能材料。”
“什么意思?”王教授皱眉。
“我的意思是,它可能具备某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林浩指着实验数据,“比如在受到外部电磁场干扰时,它会主动调整内部结构,以维持最佳导电状态。”
“你是说它有‘记忆’?”张副团长语气严肃。
“不,不是记忆,而是响应机制。”林浩摇头,“就像某些生物材料,能对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