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在这时,噔噔噔的脚步声从楼梯口传来,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僵局。
刚好不知道怎么收场的二人松了口气,同时转过头。
来人是沃斯堡工厂的测试主管奥多姆?曼考夫。
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快步...
我盯着屏幕,脑子里还在回放刚才那场“数据泄露”的惊魂一幕。虽然系统已经处理完毕,但那种被窥视的感觉,依旧挥之不去。
手机再次震动,是编辑发来的第二条消息:
【编辑】:老林,稿子写得怎么样了?主编说今晚必须出稿,不然明天就被人抢了头条。
我苦笑一声,回复:
【我】:快了,再给我两小时。
说完,我重新打开文档,继续写下去:
“本次阅兵装备的技术革新,不仅仅体现在外观和功能上,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科研体系变革。从目前流出的信息来看,部分装备的研发路径与传统军工体系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可能涉及新型研发平台或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
“以智能装甲车为例,其无人化炮塔、全电驱动系统以及模块化多任务架构,均显示出极高的系统集成能力。而这种集成能力,通常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与跨领域协作。因此,有理由怀疑,其背后可能存在一个高效协同的科研平台,甚至具备自主学习与优化能力。”
写到这里,我停顿了一下,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打。
这不就是在说我自己吗?
或者说,是在说“系统”?
我咬了咬牙,继续写:
“这种科研平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工科技正在从‘追赶’迈向‘引领’的新阶段。它不仅改变了装备研发的流程,也重塑了整个军工科研生态。”
“未来已来,只待揭晓。”
写完这段话,我长舒一口气,保存文档,然后点开系统后台。
任务还在进行中,状态显示为“进度:35%”。
接下来的72小时,将是关键时期。
我揉了揉眼睛,喝了口已经凉透的咖啡,开始查看系统任务面板。
【任务名称】:阅兵特别任务??未来已来
【当前进度】:35%
【剩余时间】:71小时28分
【任务目标】:协助完成阅兵装备展示,确保所有新型装备技术状态稳定
【子任务】:
-完成高能激光防御系统最终调试(已完成)
-确认无人战斗平台作战参数(已完成)
-检查电磁轨道炮发射模块(待执行)
-审核智能装甲车安全协议(已完成)
-完成阅兵指挥系统数据对接(待执行)
我点了“电磁轨道炮”那一项,系统立刻跳转到武器模块界面。
电磁轨道炮是我之前研发的重型远程打击武器,利用电磁力加速弹丸,射程可达数百公里,精度极高。这次阅兵中,它作为重点装备之一,将在地面装备方队中亮相。
我调出轨道炮的参数界面,发现有几个关键模块出现了轻微的温度波动,可能影响发射稳定性。
【系统提示】:建议启动“远程自检”功能,进行全系统诊断。
我点击确认,系统开始对轨道炮进行远程诊断。
几秒钟后,诊断结果返回:
【诊断结果】:
-电磁线圈温度异常(+12%)
-电容组充能效率下降(-8.7%)
-弹道控制系统响应延迟(+0.3ms)
问题不大,但必须在阅兵前修复。
我调出“维护建议”界面,系统给出三个选项:
1.远程重启电磁线圈冷却系统(成功率:98%)
2.更换电容组模块(需现场操作)
3.优化弹道控制算法(可远程执行)
我选择了1和3,点击“执行”。
系统开始自动执行远程操作,进度条缓缓推进。
与此同时,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来自阅兵指挥部的加密通讯软件。
【信息内容】:林先生,您好。关于电磁轨道炮的冷却系统,我们已收到您的远程操作指令。请确认是否授权我们进行现场辅助操作?
我立刻回复:
【我】:授权已开放,但务必注意,冷却系统重启过程中,电磁线圈温度会短暂升高,需确保现场人员远离高压区域。
发送完毕,我继续查看其他子任务。
接下来是“阅兵指挥系统数据对接”,这一步至关重要。
因为阅兵不仅仅是展示装备,更是一次综合演练,涉及指挥、通信、协调等多个环节。而我研发的这些装备,必须与阅兵指挥部的主控系统完成数据互通,才能确保展示过程中的同步与安全。
我调出系统中的“数据接口”模块,发现有几个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