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一章 先难后易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与军机大臣大都督英国公张惟贤病逝在京师权贵圈子里引起的震动相比,代王朱鼎渭的死,除了宗人府和礼部跟着忙碌了起来以外,没有什么人关注。
    其实,对于这两个人物的病逝,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并不感到意外。
    就英国公张惟贤来说,自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处在病病殃殃之中,动都不动就卧床不起,不能入朝当值了。
    英国公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帮着崇祯皇帝把五军都督府改制重组的事情办利索了才撒手人寰,已经算是出人意料了。
    在这两个同一天传来死讯的人中,论身份贵重、亲疏远近,当然是代王朱鼎渭在前。
    不过相对于英国公张惟贤死后皇帝遣人治丧的规格,代王朱鼎渭的死,就只能是轻于鸿毛了。
    若是其没有足可利用的价值,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恐怕连问都懒得问。
    崇祯皇帝能够登上皇帝宝座,离不开英国公张惟贤的鼎力支持。
    因此,不管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还是现在这位崇祯皇帝,对于英国公张惟贤的贡献,还是十分认可的。
    特别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英国公张惟贤在许多关键时刻的表现,一直都是心存感激的。
    当然,除了心存感激,他的心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愧疚的。
    因为原本历史上这位英国公虽然身体也不怎么样,但却一直坚持到了崇祯四年以后才病死。
    这一世,却差不多提前了一年的时间。
    而这期间,编练近卫新军也好,整顿两京勋贵也罢,重组五军都督府,以及御驾亲征居庸关御敌等等,都是原来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作为。
    在这一系列重大的事情之上,英国公张惟贤自是跟着耗费了无数的心血。
    而这一点,也许就是他在病重的情况下,没有挺到崇祯四年的原因吧。
    至于代王朱鼎渭,在原本的历史上,也就是这个时间段去世的。
    细究起来,或许还要比这个时间早上几个月。
    也可能正是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之前从京师派去了太医,送去了补品药品的缘故,代王朱鼎渭才比原本的历史多坚持了半年。
    对于这个代王朱鼎渭,崇祯皇帝虽然很无所谓,但是并没有什么恶感。
    这个人在大同城里的名声,以及在大同文官武将之中的名声,还不算太坏。
    当然,若是他名声不好,或者有什么罪大恶极的罪行,那么崇祯皇帝如今倒还省心了呢。
    不必有这样那样的考虑,直接按照福王、德王等人的先例,一封圣旨抄家充军处置了了事。
    这样反倒简单多了。
    可惜的是,这世上的事情,永远没有这么容易这么简单。
    这个以庶子入继代王爵位的朱鼎渭,还算是宗室子弟之中比较有正事的一个,不仅没有什么把柄落在锦衣卫的手上,而且德行不亏,还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在大同城被建虏围困的时候,可能是顾虑到了沈王府、晋王府,以及秦王府的前车之鉴,他还算是比较积极地响应了巡抚范复粹与时任知府马士英的号召与求助,先后出钱出粮出人协助守城。
    不过等到建虏撤围之后,代王府以及宣大等地出身于代王府的支系王府损失惨重,十去七八,代王朱鼎渭也是一病不起,到了今年五月六月间更是数度病危。
    而崇祯皇帝之所以让宗人府和礼部先后派员,去代王府探视问候病情,主要是因为这个代王朱鼎渭的病危来得正是时候。
    因为,接下来,崇祯皇帝要拿这个代王府的继承问题开刀,迫使代王世子朱彝?接受新的宗室封藩制度。
    不是崇祯皇帝真的刻薄寡恩,也不是他不顾念皇室与亲藩之间的血缘之情。
    而是到了明末的这个时候,宗室问题实在是已经到了不得不着手解决的时候了。
    之所以瞄上了代王府作突破口,是因为这一次,崇祯皇帝解决宗室问题的思路,与之前解决其他问题时的先易后难不同,他打算先难后易。
    先从大宗入手,立下个规矩,然后解决其他宗藩问题,或许就会容易得多了。
    那么代王府这样的宗藩亲王与其他的藩王,在地位和权力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可就说来话长了。
    与其他的藩王相比,类似秦王、晋王、代王这样的大藩,算是明朝宗室之中一等一的存在。
    他们属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分封的九个边塞亲王之列,最初与燕王一系,都是平等的地位。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这九个边塞亲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开疆拓土,羽翼明室。
    所以,这几个边塞亲王所拥有的军权、财权,以及其他人事特权,都是分封在内地或者江南的其他藩王们所不能比拟的。
    这九个边塞亲王,即后世俗称塞王的明室亲藩,分别是燕王、辽王、宁王、秦王、代王、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