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最后一轮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实地拍摄一段十秒视频作为核验依据。每完成一次有效验证,用户可获得“信用积分”,可用于兑换本地商家优惠券或参与年度公益项目提名。
    同时,平台发布公告:“我们不会因个别恶意行为否定开放价值。相反,我们将更加坚定地相信每一位普通用户的判断力。”
    消息一出,反应远超预期。
    东莞阿强当天中午就收到三条核验请求,全是他附近新开的五金店。他二话不说,骑上电动车一家家拍过去,还特意录了段解说:“这家招牌字体不对,铰链陈列方式也不专业,八成是假的!”
    浙江义乌一位卖袜子的大姐更绝,直接拉了个微信群,召集二十多个本地商户组成“打假小队”,轮流巡逻拍照。她们还设计了一套暗号系统:在店铺门口摆特定颜色的花盆表示“可信”,挂红布条则是“待查”。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曾被假冒的商户主动发起“透明日”活动,请粉丝来店里参观库存、看进货单、录打包过程。山东煎饼大姐甚至直播自己凌晨三点磨豆浆,边干活边喊:“看清楚啦!这才是正宗李婶煎饼!”
    五天后,技术团队汇总数据分析结果:**虚假商户曝光率高达98.6%,平均存活时间仅六小时十七分钟;与此同时,真实商户的日均互动量增长310%**。
    更关键的是,这场全民共治行动意外催生了一个新生态??“邻里信使”。一群退休职工、社区志愿者、大学生开始专门从事线下核验服务,有的按次收费,有的接受打赏,甚至出现了自发组织的培训课程和认证标准。
    薛志远看到这份报告时,正在飞往成都的航班上。他靠在舷窗边,翻阅一封来自四川凉山的邮件。发件人是当地文旅局局长,附图是一张合影:十几个彝族老人围坐火塘边,手里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是“云上火把节”的后台管理界面。
    信中写道:“您给的不只是技术,是尊严。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落后,现在才发现,我们的故事值得全世界看见。”
    飞机降落时,天正下雨。薛志远走出航站楼,一名穿黄雨衣的年轻人冒雨跑过来,手里举着牌子,上面写着“薛先生您好,我是霍尔果斯数字驿站的马磊”。
    他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来?”
    “微视政务协同系统推送的。”马磊憨厚地笑,“我们接到通知,说您要考察边贸数字化试点。局长让我全程陪同。”
    车行一路向西,穿越戈壁与荒漠。傍晚抵达霍尔果斯口岸时,夕阳正把边境线染成金色。马磊带他走进一间由集装箱改造的数据中心,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台服务器,墙上挂着大幅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着跨境商户的信息点。
    “目前接入了三百六十七家中小外贸企业,”马磊介绍,“以前他们发货靠口头约定,经常被压款、丢货。现在每笔订单都上链存证,物流状态实时同步,连哈萨克斯坦那边的客户都能扫码查验。”
    薛志远摸了摸冰冷的机柜,忽然问:“你们这里信号不好吧?”
    “确实差。”马磊苦笑,“但我们开发了个土办法??每天固定时间派车到市区上传数据包,回来再分发更新。虽然慢点,但从没断过。”
    那一刻,薛志远想起了“灯塔”工程的初衷。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让哪怕最偏远角落的人,也能平等地参与这个时代。
    返程前夜,他在宾馆写下一段备忘录:
    >“真正的基础设施,不在于算力多强、算法多快,而在于它能否承受住落后地区的脆弱性。当一个系统能在断网、缺电、无人维护的情况下依然缓慢前行,那才是不可摧毁的文明底座。”
    回到深圳一周后,“灯塔”协议迎来首次公测。首批一万两千名参与者包括阿强父子、凉山老师、霍尔果斯马磊,以及三千余名通过审核的普通用户。他们每上传一条内容、完成一次核验、贡献一段轨迹,都会生成对应的“数字劳动凭证”,储存在去中心化账本中。
    这些凭证暂不可交易,但可在微视生态内兑换权益:优先审核、流量扶持、技能培训名额等。更重要的是,每一笔记录都无法被删除或篡改。
    有媒体追问此举是否意在发行“微视币”,薛志远回应:“我们不做货币,只做记账。就像农民种地记工分,工人上班打卡钟,今天的数字劳动,也该有它的计量方式。”
    风暴再次席卷资本市场。SEC发函要求说明合规路径,欧盟数字事务署启动影响评估,就连IMF也在季度报告中提及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确权实验”。
    而在民间,变化早已发生。
    广州大学新闻系的张浩,在毕业答辩现场播放了父亲阿强的视频合集。评委老师看完沉默良久,最后说:“这是我见过最有社会学意义的传播案例。”
    他顺利拿到优秀论文奖。当晚,他在朋友圈写道:“我爸教会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