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异常数据流。”
原来,安全团队在例行巡检中察觉到,一批伪装成普通用户上传的AR实景视频,其元数据存在细微偏差。进一步追踪发现,这些视频均来自同一IP集群,且上传时间集中在凌晨两点至四点,地点分布高度集中于长三角核心商圈。
“不是真实打卡。”周锐调出对比图,“真实用户的传感器轨迹是随机的、带有生活节奏的,比如进门拍照、转身拍柜台、再走到门口录全景。而这批数据……”他拖动时间轴,“动作太标准了,像是机器人按流程执行。”
更可怕的是,这些虚假场景正被用于训练某个外部模型。通过对加密水印逆向解析,技术团队锁定了接收端服务器地址??归属权最终指向一家名为“智途科技”的初创公司,法人代表为空壳身份,但注册邮箱关联到了阿里系某投资基金的内部通讯录。
“他们在伪造城市空间。”薛志远低声说,“试图用假数据污染我们的众包网络。”
这不是简单的竞争手段,而是**数字世界的殖民战争**。一旦微视的空间数据库被大量掺杂虚假POI信息,未来导航、推荐、广告投放都将失准,整个生态信用体系可能崩塌。
“启动‘清源行动’第二阶段。”薛志远站起身,“通知所有区域负责人,暂停审核新商户AR上传权限,改为人工抽查+设备指纹验证。同时,在APP端增加‘实景真实性评分’机制,鼓励用户举报可疑建模。”
他还下令AI实验室紧急升级对抗算法:利用人体姿态识别判断拍摄者是否为真人,结合环境声纹分析背景噪音的真实性,甚至引入心理模型预测“正常用户是否会在这个角度拍这张照片”。
三天后,第一批清理结果出炉:**共剔除虚假建模账户三千二百余个,拦截异常视频上传十一万条,涉及全国二十七个城市的核心商圈**。与此同时,微视发布公告,宣布建立“空间数据可信联盟”,邀请测绘局、消费者协会、主流地图服务商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舆论哗然。
有媒体称这是“中国互联网首次尝试定义虚拟空间产权边界”,也有分析师指出:“微视正在将自己从内容平台转型为基础设施提供者。”而在杭州,俞兴收到这份报告时,正在主持高德与银联的联合会议。
他看完文件,沉默片刻,忽然问:“我们的实景采集进度怎么样?”
“原计划三个月完成五百个重点商圈,目前已完成三百一十二个。”下属回答,“但由于政策审查趋严,部分城市要求提供数据主权承诺书,进展有所放缓。”
俞兴点头:“那就换个打法。通知公关部,明天发布‘全民共建数字家乡’公益项目,邀请一百位地方名人带头录制‘我记忆中的老街’系列视频,强调情感价值而非技术精度。”
他知道,在这场关于“谁更能代表真实世界”的较量中,光靠资本和地推已不够。必须抢占道德高地,把数据采集包装成一场文化传承运动。
果然,消息一出,社会反响热烈。许多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纷纷响应,连几位知名导演也加入拍摄行列。一时间,“用影像留住乡愁”成为热搜话题。
但薛志远看得清楚:这是温柔的入侵。那些饱含情怀的视频背后,依然藏着精准的空间锚点坐标。阿里并未放弃构建自己的地理坐标系,只是换上了人文外衣。
他立即召集团队商议对策。
“我们也需要一个符号性事件。”他说,“不能总是被动防御。要让普通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手机不只是工具,更是定义世界的权力。”
最终方案定名为“点亮中国计划”:邀请万名普通用户,以第一视角录制“我一天的生活轨迹”,从清晨买菜到下班回家,从送孩子上学到夜市散步,全程开启微视AR记录功能。所有数据经脱敏处理后,将汇集成一部动态的、由亿万个体共同书写的《中国城市生活白皮书》,并向全球开放API接口。
“我们要告诉世界,”薛志远在动员会上说,“中国的数字化进程,不该由几家巨头闭门决定。它应该长在菜市场的泥地上,响在理发店的吹风机声里,藏在每一个母亲给孩子系鞋带的弯腰瞬间。”
项目启动当天,报名人数突破八十万。其中包括一位甘肃山村小学老师,坚持每天用手机拍下孩子们跑操的画面;一位大连渔船船长,全程记录出海捕捞过程;甚至还有一位轮椅使用者,专门拍摄城市无障碍设施现状。
微视的技术团队连夜搭建专用通道,确保低带宽环境下也能稳定上传。AI系统则自动提取关键场景标签,生成可视化热力图。仅仅一周,这套“人民的城市数据库”就被联合国人居署关注,并受邀参与“智慧城市包容性发展”课题研究。
资本市场再次震动。
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称:“微视已不再是一个短视频应用,而是一种新型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