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哦,碧蓝之海。”
江年浸淫日漫多年,绿色健康的一概不通。但带点颜色的,一部不落。
琢磨半天,也只能想起一部能说的。
总之,这不是个健康的游戏。
“行啊。”宋细云答应了。
...
小宇的指尖沾了泥土,树枝在松软的地面上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那弧线不急不缓,像是一声低语,轻轻唤醒沉睡的土地。孩子们围成一圈,屏息凝神,眼睛亮得如同晨露里的星子。老人坐在石墩上,皱纹里藏着笑意,手里捏着半截烟卷,却没有点燃。
“桥要稳,”小宇抬起头,声音不高,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所以第一笔,得知道它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一个小男孩举手:“老师,我们想通到山那边的小学!现在每天走河滩,雨天就没法上学。”
另一个女孩怯生生接话:“我还想让妈妈走过这座桥来看我……她在外头打工,三年没回来了。”
风掠过山坡,吹动孩子们额前的碎发。小宇的心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他忽然明白,这不只是一个美术项目,而是一场关于**连接**的实践??人与人,心与心,过去与未来。
他放下树枝,从背包里取出爷爷的雕刻刀,轻轻放在地上。“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他说,“他一辈子没建成一座桥,但他一直在画。今天,我想替他,也替你们,把这座桥画出来,再一点点,把它变成真的。”
孩子们惊呼起来,争着要看那把泛着幽光的刀。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摸了摸刀柄,抬头问:“它会说话吗?”
小宇笑了:“会。只要你愿意听。”
当天下午,他在镇文化站借了一间空屋,挂上《衔枝》的照片,又铺开几张素描纸,开始收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桥”。有人画了彩虹色的栏杆,有人说桥下要有鱼池,还有孩子希望桥中央能建一个小书屋,“这样放学就能多待一会儿”。
他把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构想一一记录,融入设计草图。夜深时,他独自伏案,用铅笔勾勒结构,用水彩渲染氛围,脑海中不断浮现爷爷日记里的那句话:“桥断了不要紧,只要人心不塌,早晚还能接上。”
第三天清晨,他带着图纸来到镇政府。接待他的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干部,姓林,是镇里分管教育和文化的副镇长。她翻看图纸时眉头微蹙:“这个设计很美,但预算……我们镇财政紧张,连路灯都还没全覆盖。”
“我不需要政府拨款。”小宇说,“但我需要支持??允许我们发动村民共建,协调材料运输,开放公共资源。钱,我可以向社会募集。”
林副镇长惊讶地看着他:“你知道筹一笔工程款有多难吗?更何况是这种非标项目?”
“我知道。”小宇平静地说,“但我更知道,如果没人开始,这座桥就永远只是纸上的一道线。”
他打开笔记本,展示“心桥”平台上已有的响应:老周发起的乡村美术课已有三百多人报名捐款;清美校友群自发组织义卖活动;甚至有建材公司留言表示愿意赞助水泥和钢筋。
“这不是我个人的梦想。”他说,“这是很多人共同的心愿。”
林副镇长沉默良久,终于点头:“我可以帮你申请临时用地批文,协调施工许可。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让全镇参与进来。不能只是你在做,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桥。”
“这正是我的目的。”小宇说。
消息传开后,鹿鸣镇像被投入一颗石子的湖面,涟漪层层荡开。第一个响应的是村小学的校长,主动提出将每周五下午设为“筑桥日”,带学生参与绘画、测量、模型制作。接着,几位退休教师组成志愿讲解团,向孩子们讲述本地历史与桥梁文化。最让人意外的是,镇上唯一一家小饭馆的老板娘捐出了三个月利润,并说:“我女儿就是踩着烂泥路上学摔断过腿,这桥,早该有了。”
材料陆续到位。第一批是村民从自家老房拆下的青石板,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料,用在正地方才值”。第二批来自邻县一位老木匠,听说是为孩子修桥,连夜赶制了二十根承重梁,还附信写道:“我年轻时造过七座桥,最后一座被人拆了卖废铁。这次,我想补上那一块。”
动工那天,阳光正好。小宇站在峡谷边缘,手中握着爷爷的铜钥匙??老支书曾说,这钥匙不仅能打开樟木箱,也象征“开启新路”。他将钥匙轻轻放入桥基的第一块石头下,低声说:“爷爷,我来了。”
孩子们围着坑基跳舞,村民们扛着工具列队入场。挖掘机尚未启动,所有人先静默三分钟,为那些曾在风雨中跋涉却未能抵达的人默哀。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走出人群,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大哥,你没走完的路,今天我们接着修。”
那是爷爷当年的徒弟,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曾因成分问题被迫改行劁猪,一生未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