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被丢下的人只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小宇望着远处荒草掩映的河床遗迹:“我想申请复原它。不用政府拨款,我们自己募,自己建。材料可以用回收的老石材,工艺按传统技法来。这不是复古,是补课??给一段被抹去的历史,一次重新呼吸的机会。”
    消息传开,争议再起。
    有人支持:“老桥是有魂的,不该就这么没了!”
    也有人反对:“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些东西?费钱费力,不如修条柏油路实在。”
    甚至有专家发文批评:“伪民俗复兴不可取,乡村建设应面向未来,而非沉溺过去。”
    舆论再度撕裂。
    赵宇在“心桥”平台上发起投票:是否支持复原老拱桥?结果出人意料??超过七成用户选择“支持”,留言刷屏:
    >“我外婆常说,她嫁过来那天,轿子是从那座桥上抬过去的。后来桥没了,她说感觉像断了一根脐带。”
    >“我们欠祖先一座桥,也欠后代一个真相。”
    >“别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课本里看到‘古桥’两个字。”
    更令人动容的是,全国各地陆续有人寄来资料:有老人翻出珍藏的老照片,标注桥墩位置;有退休工程师寄来结构分析报告;甚至有一位远在云南的侗族匠人写信说:“我愿免费前来指导石砌技艺,只为证明,这门手艺还没死。”
    资金再次汇聚。不同的是,这一次捐款者大多匿名,附言写着:“替父亲捐的,他曾在这桥上丢过一顶帽子。”“为母亲,她总说小时候最喜欢趴在栏杆上看鱼。”
    筹备工作启动当天,小宇带着孩子们来到旧桥遗址。杂草丛生,唯有几块基石半埋土中,像沉睡的骨骼。
    “今天我们不做设计,”他说,“我们先做一件事??听。”
    孩子们闭上眼。
    风穿过残垣,发出低沉的呜咽。一只鸟落在断柱上鸣叫。远处溪水潺潺,仿佛仍记得曾经的流向。
    一个小男孩忽然睁眼:“老师,我听见有人在笑!”
    女孩接话:“我也听见了!是一个新娘在唱歌!”
    小宇笑了。他知道,这不是幻觉。记忆会消散,但情感不会。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终会归来。
    施工重启前夜,他又一次走进地窖,打开樟木箱。除了信件和图纸,他还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桥志》。
    他在第一页写下:
    >“此书不记功名,不论输赢,唯录凡人之声。
    >
    >凡曾为此桥弯腰者,皆入此册;
    >凡曾为此桥流泪者,皆载其言;
    >凡曾梦见此桥者,无论醒否,俱为同路人。
    >
    >愿后来者知:
    >这世上所有的伟大工程,
    >最初不过是一颗不肯低头的心。”
    开工仪式很简单。没有剪彩,没有领导讲话。老木匠用那把磨钝的凿子,在第一块基石上刻下一个“归”字。
    “回来了。”他喃喃道。
    复原工程比预想艰难得多。传统工艺讲究“严丝合缝”,全靠手工校准,进度缓慢。夏天酷热,工人们赤膊上阵,汗水滴在石头上瞬间蒸发。暴雨频发,多次冲垮临时堤坝。最难的是寻找匹配的老石材??现代开采的青石色泽纹理皆不相符。
    关键时刻,邻村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拄拐赶来。她指着自家院墙:“拆了吧,那是从前从老桥上搬来的石头,我一直舍不得用。”
    村民们纷纷响应。有人翻出祖坟前的石狮底座,说是当年桥塌时捡回来的;有户人家拆了厨房灶台边的压角石,说“这块石头听过三代人的饭桌闲话,也该回去看看”。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中秋night。
    月光洒满河谷,上百名志愿者提灯而来。他们不是来干活的,而是来“认亲”的??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块石头,上面贴着标签:“来自东坪李家猪圈南墙第三层”“曾垫过供销社柜台”“陪伴王阿婆守寡四十年”。
    这些石头被逐一安放,如同归葬。
    小宇站在高处,望着灯火蜿蜒如星河倾泻,忽然明白: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桥梁复建,而是一场集体记忆的招魂仪式。
    就在工程推进之际,一封来自省城的信送到他手中。
    展开一看,竟是父亲笔迹。
    >“小宇:
    >
    >我看了你在网上的视频。很久没写信了,不知从何说起。
    >
    >你妈走之前,一直念叨着老家那座桥。她说,她是坐着船从那下面过的,新婚那天,花瓣落满了水面。
    >
    >我当年执意要拆它,是因为上面压着政绩指标。领导说,‘破旧立新’才是发展。我没敢反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