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蜻蜓点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嗯?”
    江年闻言,倒是想起了别的事,他转头看向陈芸芸,“上次爬山的时候......”
    爬山?
    陈芸芸思绪飞回年前,不由抿了抿嘴角。稀松平常的日子,也有些珍贵的回忆。
    想着想着...
    夜雨悄至,无声浸润着鹿鸣镇的每一片瓦檐、每一寸泥土。小宇是在一阵轻微的滴水声中醒来的。窗外,细雨织成薄纱,笼罩着溪流与远山。他披衣起身,习惯性地摸向桌角的《桥志》,却发现笔尖干涸,墨水瓶盖不知何时松脱,一缕淡淡的蓝迹顺着纸页边缘蜿蜒而下,像一条微型的河流。
    他笑了笑,没去擦拭,只将本子轻轻合上,推到一边。今日本该是“心桥使者”第三批志愿者抵达的日子,可天气如此,山路湿滑,大巴多半会晚点。他煮了一壶姜茶,坐在门廊下望着雨幕发呆。远处的水碾坊在雨中静默,屋檐滴水如钟摆,节奏安稳得让人安心。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婉清的消息:“内蒙古那边古井修复完成,牧民们用第一桶水煮了奶茶,特意录了视频寄来。”附带的视频里,一群穿着蒙古袍的孩子围着石井跳舞,笑声穿透风雪。小宇看着看着,眼眶微热。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项目的延续,而是一种信念的回响??当一个人开始相信土地能重生,那千百里外的荒原也会听见心跳。
    正想回复,村口传来喇叭声。一辆沾满泥浆的小货车缓缓停下,车斗上堆着几口木箱,上面盖着油布。跳下来的不是志愿者,而是镇上跑运输的老李。
    “小宇!给你带东西!”老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说是从云南寄来的,签收人写你名字。”
    小宇冒雨上前掀开油布,木箱上贴着一张泛黄的便条,字迹娟秀却有力:“致鹿鸣水碾坊:此为侗族‘鼓楼榫’工艺复刻图纸一套,另附糯米灰浆配方三份,可用于古建防潮。愿声不断,灯不灭。”
    落款是那位曾参与设计生态沟渠的侗族匠人。
    他怔在原地,任雨水打湿肩头。原来,有些人走了,心却留了下来。他让老李帮忙把箱子搬进桥头小屋,又叫来老木匠一同查看。打开最上面的箱子,层层稻草之下,竟是一整套按比例缩小的木质模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正是水碾坊未来扩建为“乡村工坊综合体”的构想图样。墙上还挂着一幅手绘长卷:晨光中的梯田、溪上的桥、转动的石磨、读书的孩子……所有细节都被一笔一划铭刻其中。
    “这是……他们连夜赶出来的?”老木匠声音颤抖。
    小宇点头,喉咙发紧:“不止是图纸,是心意。”
    当天下午,雨势渐歇。第三批志愿者如期抵达,共十九人,比预计少了四人,但队伍中多了两名特殊成员??一对聋哑兄妹,来自广西山区的职业陶艺师。他们通过手语翻译介绍自己:哥哥擅长烧制耐高温陶构件,妹妹精通釉彩绘制,听说鹿鸣要重建传统粮作体系,特地赶来为水碾坊定制一批陶质导流槽和储米缸。
    小宇带着他们参观工地时,妹妹忽然停下脚步,蹲在溪边捧起一汪清水,仰头看向天空。片刻后,她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道:“这里的水有记忆。我小时候家乡的溪也是这样清,后来被挖砂毁了。我想在这里做一口‘听水缸’,埋在地下,接引活泉,让碾坊的粮食沾上水的灵魂。”
    众人沉默良久。最后小宇说:“那就建在磨房东侧吧,面朝初升的太阳。”
    计划很快推进。一周内,村民们自发清理出一片空地,夯土筑基;退伍军人带领年轻志愿者用鹅卵石铺出环绕工区的步道;杭州女孩重新调整通风设计,确保陶窑排烟不影响周边作物。而最艰难的部分??陶土取材??由兄妹二人亲自完成。他们在后山寻得一处未受污染的黏土层,色呈深褐,质地细腻,经测试富含微量元素,极适合制作食品级陶器。
    烧窑那天,全镇几乎都来了。按照古老习俗,点火前需举行“请土礼”。老农捧来五谷,孩童献上野花,小宇则取出爷爷留下的那张地图,轻轻压在窑底砖缝之间。
    “我们烧的不只是陶,”他对围观的人群说,“是把断掉的时间,一段段焙进去。”
    火焰腾起,窑口映红半边天。七十二小时不间断煅烧,温度最高达一千三百摄氏度。期间雷雨再临,众人冒雨守窑,轮流添柴控温。第三夜,妹妹突然用手语急促比划,指着窑顶冒出的一缕青烟形状像极了一只展翅的白鹭。紧接着,窑壁竟隐隐透出微光,仿佛内部有星辰流转。
    老木匠喃喃道:“几十年没见过这种火色了……这是‘灵釉现’啊。”
    第七日开窑,全场屏息。随着窑门缓缓开启,一股温润的土香弥漫开来。架上陈列的陶器通体泛着柔和光泽,导流槽内壁呈现出天然波纹状结晶,像是水流凝固而成;储米缸表面则浮现出若隐若现的云纹与稻穗图案,非人工描绘,竟是高温下矿物自然析出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